上新街南半段路东,有座带有八字墙的小院,里面一栋精巧的三层红砖小楼,这便是济南沦陷时期伪济南市市长朱桂山宅邸。朱桂山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将邹平作为实验县,而朱桂山就曾任实验县县长。其子朱经古曾给韩复榘做过日语翻译,在济南沦陷后任伪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上新街49号院,有着高高的弧形石阶的门楼,是卍字会济南道院附属化育小学旧址,后为省文管会及省博物馆宿舍。抗战爆发初期护送珍贵文物南迁的文献学家、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此居住。1978年,院子里建起五层楼房,我们一家便入住于此。当年与王献唐一同南迁的工友李义贵也搬进此楼一层。与他为邻的是关友声族侄关天相一家。关老广识博学,尤擅书法,金文最佳。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王恩田,著名书法家陈梗桥也都与我家为邻。
化育小学旧址
绿色屋顶罩楼阁
从我家阳台上向外望去,便是卍字会济南道院旧址的大屋顶。“卍”系佛教标志,象征吉祥福瑞,据传武则天钦定读作“万”。这个说起来有些复杂的机构其创始人之一为杜秉寅,他在清光绪年间曾任邹县、高唐州、临清直隶州等知县或知州。1917年被刘绍基拉入会道门“济坛”,并成为其最年长的道首。1921年3月,杜秉寅、刘绍基等人在上新街创办济南道院,崇奉“至圣先天老祖”(太乙真人),以及儒、释、道、基督和伊斯兰五大教主,提出“五教合一”、“万教归一”或“万教同源”,主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1934至1942年的八年间,道院利用各地信徒的捐款建造了这组占地1.4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得意门生萧怡九及朱兆雪、于皋民等人设计,北京古建商号恒茂兴、广和兴营造厂承建。院落四进,坐北朝南,均衡对称,气势恢宏。进得门来,南为影壁,上有高浮雕琉璃花卉盆景,盆体刻有篆书“大吉祥”字样,顶为绿琉璃瓦挑檐,饰以吻兽,影壁长36米,通高10米,基座厚达2米,体量堪称济南之最。向北跨过三间山门,二进院子上房是卷棚式前厅,与东西两厢回廊相连,颇有王府之气。三进院子的正殿单檐庑殿顶,殿前有巨型月台,其上由卷棚抱厦笼罩。最后一进主要建筑晨光阁(后名文光阁),系全院制高点,三檐三层,也是当时城关以内的最高建筑。登阁凭栏,可南眺佛山秀色,北揽趵突胜景。
济南道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