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我来到荣成俚岛镇的烟墩角村,这里正在举办第一届海带文化节,现场热烈而欢腾。我们到的时候,已是游人如织,舞台上一支锣鼓队正打出铿锵的轰鸣,震撼人心。这热闹欢快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过大年赶大集的秧歌活报,人们赶庙会一般的开心,感觉周身热血都沸腾了似的。
不久前,我接到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席孙迎放的电话,邀请我出席荣成的“海带文化节”,他详细地介绍了活动安排,郑重地向我说明“海带文化节”的创意理念及意义。他认真细致地阐述,让我获得了很多信息,增长了见识,对海带这种海洋藻类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主席说,“文化怡情,海带为媒,向海图强”是他们的办节理念,荣成是全国闻名的“海带之乡”,海带养殖面积达15万多亩,年产量占山东省的80%,占全国的40%以上,无论养殖面积还是产量都稳居全国第一,海带深加工企业百余家,产品近千余种。五月至七月是海带的收获季节,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办一场“海带文化节”是一件大好事,是智慧的选择,眼光独特敏锐。我欣然接受邀请,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
海带文化节的启动仪式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嘉宾们和主办单位领导的致辞铿锵有力,热情洋溢,哈理工艺术系的同学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海带舞》,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简洁的启动仪式气氛热烈,令人印象深刻。
海带文化节的展示板块,创意新颖,独具匠心。海带摄影展,展示了摄影家们以海带为主题的原创作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生活性,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幅幅都是佳作,从养殖到收获,关于海带的一切,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这些作品,让观众大开眼界,不仅能够从中了解海带相关知识,更能得到艺术享受。海带产品展区陈列着各种海带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一位身着工装的姑娘,正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客人们介绍着海带深加工产品,什么“海带膳食纤维”、“岩藻黄素”、“岩藻多糖”等产品,如数家珍,这些新名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感觉十分新奇。姑娘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她认真细致地介绍着这些产品的功效,讲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让听者几乎入了迷。
海带制成的各种食品,更是数不胜数,海带结、海带丝、海带面,花样繁多。看着眼前的海带,我突然想起一件往事。1971年冬天,我们高中文艺队到文登初村北海去演出,慰问养殖场的职工,去的时候,我们沿着海边走,那天风很大,海面上波涛汹涌,我们住在昆嵛山前,很少看见大海,同学们都兴奋得不得了,蹦蹦跳跳地玩得很开心。我突然发现海滩上有冲上来的海带,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捡了一些,这些意外的收获,让我们非常高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海带,且收获颇丰。演出结束后我把海带用雨布包好带回家,母亲一看高兴的不得了,“这可是好东西啊,在我们这可是难得的好菜。”母亲一边冲洗海带一边说。洗了几遍后,又把海带用淡水泡了一会儿,再放进锅里蒸,晾好再用水泡,这一道道程序可够复杂的。最后母亲用萝卜块和海带一块在大锅里炖,当菜出锅时,那特有的鲜味扑面而来,那是我这一生吃过最好吃的海带炖萝卜,那是食物原本的鲜味,回味无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海带已经由野生到养殖,由单一的菜品到多种多样的海带制品,高新技术深加工,提升了海带的多元价值。这种嬗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向前的实践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