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油纸伞故事
千年人文,艺术之魅
——泸州油纸伞简介
泸州油纸伞工艺历史久远,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制作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先选取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晒晾,通过锯筒、划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工序制成伞胚,将石板印刷的传统图案裱上伞面,涂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丝线穿插在伞骨之间,上手柄后即完成一把油纸伞。由于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传统工艺生产制作,油纸伞制作的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泸州油纸伞在清代曾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其颜色以红色为主。在上世纪初,一代油纸伞制作大师、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而泸州油纸伞正是承袭并发展了许桐生大师的传统技艺,不但继续制作工艺考究的红纸伞,并开发了手绘伞工艺,此时的泸州油纸伞真正意义上从原本的遮阳遮雨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品。
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泸州油纸伞文化展示
手工制作特色:
泸州油纸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伞艺项目,手工制作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泸州分水油纸伞比较完整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能够做到“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复杂考究的90多道制作工序全部由纯手工操作,主要经过选材、锯料、刨青、伞骨、伞架、绕线、切伞、糊伞、定型、晒伞、装伞、画伞、上桐油、缠伞、道线等步骤,使用上百种工具,近半月时间才能完成一把伞的制作。纯手工的制作充分展现了油纸伞制作的传统技法,是中国油纸伞古法制作的代表。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俗中,油纸伞有着丰富寓意。圆形伞面寓意美满、团圆、平安;竹制伞架,寓意节节高升。中国传统婚礼,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须给新娘撑起红色油纸伞,寓意辟邪、无灾(无雨)。在客家传统的婚礼习俗中,女方一般会将油纸伞列为嫁妆。“油”与“有”“纸”与“子”谐音,同时“伞”字里有四个人字,油纸伞正好象征着“有子”“多子”,油纸伞成为祝愿新人生活多子多福的美好承载。在民间,结婚时女方的陪嫁中就会有一把油纸伞,代表了未来的婚姻生活圆满幸福。这一习俗,现今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广被采用。
艺术价值:
结合现代人对伞的要求,分水油纸伞运用力学原理,根据竹子的韧性,设计出“跳子”,使油纸伞具备了收放自如的特性,甚至生产出了折叠伞。色彩明丽、古朴浪漫的油纸伞更具有了实用性。泸州分水油纸伞除了制作工艺精制,它的造型和伞面图案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一般在传统工艺局限下,油纸伞图案多线条简单、色彩单一,而泸州分水油纸伞却突破了固定思维,利用民间手工艺者的智慧和情趣,巧妙地运用手中传承了200多年的“石印机”来刻画丰富的图案。石印技师会在石板上拓印各种图案,通过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内心的潜藏,将不同纹样的色彩调和搭配,使整个图案保持着色彩的和谐。新颖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都让泸州分水油纸伞在众多伞具中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作为旅行用品还是送礼佳品,泸州分水油纸伞都能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
02
调研成果
调研过程
IMAD筑梦乡村的调研小组来到马郢村后了解到此地有油纸伞非遗体验馆,于是联系了体验馆的负责人进行线下采访调研。
进入体验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致的油纸伞,这里的氛围十分幽静,馆内装饰简约又充满传统气息,墙上挂着各种油纸伞的图片和介绍。
体验馆的张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油纸伞的发展由来,有关油纸伞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当时著名的木匠鲁班经常需要外出工作,日晒雨淋也常常不能停下工作,他的妻子云氏见到丈夫常常在雨天被打湿身子,在热天有被晒的皮肤灼伤,便用竹子和丝绸为其制作了油纸伞。
随后张老师又为我们介绍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传统的油纸伞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并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制作工序包括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大致来讲,选材主要是号竹,即选竹子;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制成骨架;上伞面,就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绘花,即在伞面绘上图案;上油,是在伞面刷上熟桐油;最后我们只需要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一把油纸伞就算完成。
不同用途的伞它的工艺是有差别的,张老师讲解了油纸伞满穿和半穿工艺的区别。满穿的油纸伞是用特制的线穿满整个油纸伞伞里侧,而半穿的油纸伞则是穿线只穿了上半侧和下半侧,中间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