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奖是“精密精神奖”,这个用词本身就不够精密,看来,一个人的智慧还是有限的(众笑)。设都设了,那就讲一讲吧。我想把这个奖颁给河南大学的程民生先生。理由是:宋建明先生第一场做报告的时候,程民生先生是评议人,坐在侧幕条那里。宋先生正讲得起劲儿的时候,程先生突然从侧幕条那儿出来:“宋老师,请抓紧时间!”大义凛然,一脸正气。当然,宋老师也很乖:“不好意思,我拖堂了。”还继续往下讲。过一会儿程老师又从那儿出来了:“你的时间到了!”(众笑)
这就是一个严谨的态度。时间的刻度其实是在测量做事的精密度。我始终认为,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增强学理性。在座的各位有的是理论出身,有的是专注技艺,在实践中有很多新发现。在作为一种学术成果呈现的时候,就应该把它纳入到大的艺术史研究的学术框架当中来思考。应该以文本及图像为根据来发现理性问题,确立客观的逻辑起点,用色彩学的概念、范畴、逻辑和方法进行学理性表达,建立传统色彩学的学科范式,从而能够进入到艺术史学科的总体进程当中。
在这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个范文,就是陈彦青的《物色的仪式与表演:宫衣、法衣配色》这篇论文。它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末舞台宫衣舞裙切入,探讨中国传统配色观念及视觉逻辑。展开论述了清宫旧藏各式宫衣的主体色所体现的使用对象、身份等级、使用场合及剧情叙事等,进而探讨宫衣色彩与服装结构各种复杂关系,如上下主体配色、正色间色配色、云肩主体三叠色、袖口色条配色、彩条裙裥色等,从而指出色彩在戏曲宫衣的设计、应用中所发挥的视觉感知及符号意义。我做杂志,我们《美术观察》杂志的重头学术栏目“美术学”有一个用稿外审制度,这些外审专家的学术把关很严,即使这样,据我的判断,陈彦青的这篇论文通过外审应该没有问题,学术论文就应该这样来写。
第二个“跨界融合奖”,这个奖项我想颁给两位专家,一位是日本国立民俗学博物馆的末森薰先生。末森先生的演讲一开口就令我十分震惊: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想,这个挺好,省得同声传译了。但是第二句就回到了日语(众笑)。我认为,两种语言的结合,才能够成为我们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另一个要颁给北京服装学院的崔岩女士,她与杨建军先生夫妻二人各有分工,一位侧重色彩历史,一个侧重染色工艺,这样就完成了传统色彩的整体性复原。
做传统色彩研究不只是在一个单向领域来做,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在各种领域、各种方法、各种观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打通色彩文化及观念、色彩技艺及表现、色彩历史与理论,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综合性研究、体系性建构。从个案的“点”到某一领域的“面”,再进入到由各个领域内在逻辑建立起来的“体”,从而建构起与西方色彩学可以平等对话的东方色彩体系主体。
即如宋建明先生指出的那样:色彩学整合了颜色形成的物理属性、视觉系统感知过程、色彩心理效应原理,以及色彩的艺术表达技巧与美学成因及工艺规律。它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光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理。事实上,宋先生所做的研究,即是从文献、样品、技艺、审美、色彩体系的整体观照方式,从而厘清中国色彩文化体系的内在结构、基本属性、各种类型、表征与特质、价值观变化、方法理论。清华大学贾玺增先生的《“退红”考》,从图像、纹样、色值、专用词、染色工艺、用色技艺、自然物、审美等全方位、立体地探明了“退红”,所展现的就不只是一个色彩名,而是它的履历全档案。从宋建明先生、贾玺增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语言学、训诂学、色彩学、物理学、视觉心理学,以及美术学及染色工艺等的综合体现。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认单领域的专深研究,综合的东西,一定是以单领域专门性的研究为基础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专家所做的单领域研究是非常精深的。如,陈彤、李路珂先生对《营造法式》彩画的研究,彭德、肖世孟先生对于“五色”的研究成果,都是沉甸甸的,有了它们,我们才谈得上各领域的融合互鉴。
第三个奖项“实践应用奖”,我想颁给中国美术学院的成朝晖女士。她的报告讲龙泉青瓷的色彩,梅子青、粉青、天青,都是青。我们看她的一袭长衣,就是青色的,自上而下从浓渐淡,到下面逐渐接近了天青或者是粉青了。她的研究和她的生活状态是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她把她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了她的日常。我就想到,我们做传统色彩研究,美术研究所持续九年一直做“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这个平台,也是想在这里为大家展现一种有实践性、应用性的传统色彩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今的生活、设计、艺术创作提供来自传统的经验智慧。实践性的研究,像黄荣华先生的报告包括现场演示,这些年亲自操作在第一线,形成的一千多个色卡,为传统色彩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加藤先生做的染色,同样在这方面非常有建树,值得推广。应用研究还要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科技时代背景,刚刚提问环节,问李路珂怎么提取色样?怎么样用AI手段复原色彩?如何建立传统色彩的数据库?等等,都是为传统色彩当代应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跟各位解释一下:我刚刚一边听各位报告一边在斟酌这一个一个奖,严重地分神,导致奖的设置及人选都很值得商榷。有哪位没有得奖的,您尽管可以有意见,但您一定不要认为后边有黑幕(众笑)。
第四个奖项“集体荣誉奖”,我想把这个奖颁给在场所有色粉们!
开幕式上,我讲到,2016年首届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上咱们都叫“好色之徒”,今年叫做“色粉”,是传统色彩爱好者的2.0版本,是一个升级版。升级之后的确看到每个人的专业素养、精神能量都在大幅度提升。特别表现在问的问题特别专业,每个专家回答问题的第一句话几乎都说: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甚至还有的色粉问到加藤先生染织:“煮吗”?这么专业的问题,外行人还以为咱们这是餐饮问题讨论呢(众笑)。
现场观众
各位色粉们:一天半的时间你们辛苦了!从第一天早上7点多就排队进场,到中午的微寒中各自找地方吃饭,确实我们条件有限,没能够给各位提供舒适的听众条件,各位为了这个会议受到很多苦,在这里向各位道歉,同时表示特别感谢!
专业色粉的存在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未来希望之所在。中国传统色彩指向综合性、学理性、应用性的研究,应该由各位在未来实现!
明年我们再见!谢谢各位(观众鼓掌)!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画家简介
牛克诚,1961年生于辽宁抚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19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画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
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以及“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展”“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等国际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重彩画创作学术奖”等;学术专著《色彩的中国绘画》获国家图书奖;出版《牛克诚写意山水》《牛克诚山水画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丛书·牛克诚》等。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观察》主编、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组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