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会议开始提交的专家发言提纲与论文有:
韩天衡:《篆刻艺术四十多年来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李刚田:《解脱模式守住底线》
刘一闻:《致意青年印人》
张继:《诗文书画,与印一也》
邹涛:《印宗“隋唐”的当代意义》
沈浩:《食金石力养草木心——以“印宗秦汉”涵育篆刻艺术之正大气象》
晋鸥:《吴昌硕对日本近代篆刻发展的影响》
唐存才:《战国陶文艺术内涵对印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崔志强:《以展览视角观照当代篆刻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展述略》
林健:《篆书之于篆刻的基础性作用论析》
高庆春:《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出新之路——以易大厂为例》
朱培尔:《Al时代的篆刻创作与审美》
曹锦炎:《古代玺印研究的文史价值》
洪亮:《印学观念与篆刻创作》
林尔:《篆刻艺术的海外交流与传播——以新加坡为例》
童衍方:《来楚生的肖形印》
徐正濂:《古今错字》
刘绍刚:《简帛文字与书法篆刻创作的几个问题》
刘恒:《善用文字材料,提炼篆刻语言》
蔡大礼:《齐白石与写意篆刻》
魏广君:《印史的四大分期与中国印品审美体系建构》
戴家妙:《钤于何处——关于篆刻作品展示的思考》
金丹:《高校篆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张炜羽:《明清与当代古玺印风创作嬗变之比较》
张索:《篆刻艺术发展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冯宝麟:《当代的篆刻创作与审美趋势分析》
蔡树农:《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回望及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
顾工:《当代篆刻发展与艺术批评》
戴武:《当代篆刻创作的文化缺失与急功近利问题》
戴文:《书印参同·当代古玺印风与金文创作成因管见》
骆芃芃:《回溯与展望——篆刻申遗的历史意义》
杨涛:《陶瓷印创作随笔》
魏杰:《赵之谦边款艺术对当代边款创作的启示》
蔡毅:《浙江当代篆刻活动概观》
孙慰祖:《“古玺印”与“文人篆刻”的历史纠缠》
黄惇:《文人篆刻艺术史必须正本清源》
杨中良:《篆刻艺术市场的兴衰对当下篆刻创作的影响》
尹海龙:《金文印的流变及当代创作模式》
陈振濂:《篆刻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已有的书法、中国画学科之间的比较》
范正红:《当代篆刻的印学意涵一一凭信与艺术双重价值的阐述》
陈大中:《当前篆刻发展的状况与当前社会的互动关系》
朱天曙:《周应愿<印说>的印学观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
刘彦湖:《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与战国古玺的兴起和空间境界》
许雄志:《古代玺印制作的一些问题》
王丹:《由古代印章原初制作形态所引发的关于陶瓷印创作的思考》
刘洪洋:《当代篆刻创作的瓶颈与突破》
徐海:《当代篆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
喜洋洋的自助午餐
附:
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回望及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
蔡树农
“自八十年代以来,有主题的篆刻展览中,新概念篆刻展尚属首次,体现了理性预设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顺应了历史潮流。”(胡小罕)篆刻艺术发展的诸倾向,雄辩地证明“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以下简称新概念篆刻展)高瞻远瞩,嚆矢洞开,至今依然有着它不可复制替代的历史价值,尽管篆刻进入2000年之后更加日新月异,风潮迅猛,但总的框架丝毫没有突破当年圈定的方方面面,其公允邀请与评审入展篆刻家大多数都成为印坛持续不衰的中坚力量,有些新生代升迁为领军人物“花开见佛”。新概念篆刻提倡的多元并举一直强烈影响篆刻创新的周而复始,没有明确界限定义的新概念篆刻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不同的解释与演变,只要是“成功”的篆刻就是新概念篆刻,充满实用主义的骑墙色彩。所以,不用回答与时俱进的新概念篆刻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定要回答,那不忘过去、面向未来的新概念篆刻可谓当代篆刻的发动机、助推剂、预流果、思想库,可以指创作本身,也可以指理论研究,又可以指展陈形式。
涉及艺术风格、审美气象、包容特征、批评非议的新概念篆刻展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不设禁区,集思广益。新概念篆刻展由浙江青年印人自觉发起、浙江书协直接领导,属于上世纪90年代首屈一指的辐射全国的学术篆刻展,其开放程度、独特视野已然作为永久标本留给印坛。无论现代实验篆刻,或是基于传统衣钵的篆刻,均在“新概念”的旗帜下统摄起来,一切以“印”为中心,所有粗放工稳的艺术手段都服务于“印”而不脱离大概念的“印象”。
二.注重印屏设计以及展厅效果。形式很重要,形式至上则未必可取。当下印屏设计的过度花哨工艺与边款刻制的喧宾夺主的奇怪现象需要警惕,这是舍本逐末。关于印屏设计的视觉冲击,新概念篆刻展着实起到先行榜样作用,但又把握好了度,不盲目逾矩,仍然突出篆刻而非印屏,印屏仅仅是烘托篆刻的“外衣”。展陈作品如何出效果,新概念篆刻展也动足脑筋,启迪了后来者。印章尺寸的加大、印材的转换,为篆刻欣赏打通了绿色通道。
三.大写意印风,大印巨制出现,入印文字大大拓展。吴昌硕、齐白石振臂挥舞的写意印风有开创之功,却隶属于小写意,大写意印风伴随着新概念篆刻的推行才逐渐在印坛强势登场,许多边缘性的古代民间书法的草化意趣被引进篆刻,个别借鉴了西方美术元素。大写意篆刻催生大印巨制“挥洒得天真”。甲骨、金文、砖瓦、镜铭、碑碣等文字,乃至器皿纹饰经过交织渗透的印化处理,成为篆刻入印文字的宠儿,同时兼顾到肖形印、草书印、边款题跋。除了“印从书出”,“印从画出”的探索日趋成熟。
四.发现一批优秀篆刻人才。新概念篆刻展作者的遴选主观上不近人情、不留遗憾,以水平为第一关键,二十八年过去,回望展览与作品集,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牌考验,没有一个篆刻展可以相提并论。学院派、在野派各擅胜场,不同质化的篆刻人才梯队建设十分重要,人情性提名照顾务必在水平高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