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颜神古镇的集市上,豆浆、豆腐脑、油粉、小米粥等诸多的早点日渐繁盛起来,似乎无法或不易取代的蓝三大碗,仍在残缺不全极少地唱着主角,早已荒芜了的老窑告诉人们,这样的日子的确也不会长久了。
陶瓷变奏着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曲调,如岁月在人们芜杂的心事里挽留着某种永远的生活思绪......
蓝三大碗,陶瓷生产中可刮、可压极易简单的一种陶瓷产品,从手拉坯到滚压成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是由近代的荷花碗、缸公碗、薄边碗延变而来的。因碗沿下用一种叫氧化钴的原料介蓝色双线由此而得名。它造型丰满、容量适中、经济适用,适合了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畅销不衰。也让人们看到由碗而表现出来的生活时代。彼时的人们在生活与器皿观念和作为上的细微变化,蔚为政治、文化气候变化异常。
碗,是时代的晴雨表,打点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结,默无声息地表现出来。
从爷爷读过的发黄的纸页上,关于碗的旧事,代代相传。从汉代的平底碗,到唐、宋的玉璧底碗、四出碗、笠式碗、葵口碗、诸葛碗、卧足碗,再到元代的折腹碗、鸡心碗,还有明、清时期的宫碗、骰子碗、攒碗等等,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诸如,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诸葛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司马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
碗,一样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从以前的岁月里翻腾出来,袒露在阳光下的五、六十年代的瓷碗,上面的尘埃,飞扬着我们父辈留恋的往事。父辈们常作为一种资本,把“大炼钢铁”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家里仅存的家什锅碗瓢盆交了公,过上了吃大食堂的日子,人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单一的大锅饭,似乎,日用陶瓷也未曾有过往日的孤独,生产车间里陶瓷的种类日渐萧条,独蓝三大碗的链条机上在不断地提高着它的转速,用它来分享“大炼钢铁”的果实。由此,人与碗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
进入七十年代,父辈们的“大食堂”早已成为历史。日常生活中的瓷碗,也不再是一碗多用。饭碗、菜碗、茶碗开始细分出来,传统的煎饼泡汤用的多是饭碗,尽管生活仔细的,伴以葱花佐料之类,还有炝锅面合包蛋都未改变饭碗的使用。好长一段时间,时兴开水冲蛋,说是如此有营养、易吸收,便用中号的菜碗供老人或体弱的人享用。细微之处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播洒收获的秋雨,人们的饮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碗,是一种沉默的语言。
人们在这种沉默的凝视中成长,感知着它的暗示。20世纪80年代,一件只挣2厘钱,且十几道繁重的工序下来还不值一个鸡蛋钱的粗瓷碗,终也挡不住砸“三铁”的重锤,餐桌上的碗由粗瓷向细瓷更换,大、中、小的品种和花样也在增加,配套的中高档餐具开始粉墨登场。
九十年代,碗里的饭菜质量提高了,饮食上的营养搭配更为讲究。碗不但花色品种多了,科技含量也在增加,天然矿物骨质瓷、抗菌陶瓷、无铅釉陶瓷、华青瓷、华玉瓷等等,引领淄博陶瓷率先进入绿色健康陶瓷时代的无铅釉,制瓷技术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青瓷的超越的华青瓷,摸着新的时代脉搏的华玉瓷,适应了微波炉、洗涮机等专用工具及人们生活的需要。
今天的碗,更是高贵而典雅,千姿百态地描绘着时代的丰富内涵。曾见过画面叫“雅致青兰”的碗,细观碗底,透露着盛世华夏的神韵,开阔的碗壁,展现出远古东方文化的风采。设计者以青花的高雅色调,缠枝线条的温婉构图风格和谐地将意境高远的青花与白瓷、华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结晶成一体,绽放出东方传世的美丽。
艺术的完美陶瓷,时尚的餐茶功效,透露着人性化的灵气。美食不如美器。初恋的情人,坐在幽雅的霓虹灯下,点一碗可口的美羹,诉说人世间浪漫和缠绵的深情故事,似有水逝、情在的悠悠感觉,正是“水韵西子”的独特器型,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美丽的造型和画面一下子把人们带入了千古绝唱的西子湖畔。
粗糙的蓝三大碗在餐桌上实属罕见,也许引起更多陶瓷收藏者的雅兴。前几天,应战友之邀,到颜神古镇作客,战友爱不释手地将几只旧碗赠送于我,说:“你回陶镇没有啥可送的,这种老式的(蓝三大碗)已经不多,作为收藏品留作纪念吧!”碗确确实实不仅仅是盛饭的餐具,是艺术品、典藏品,都有着可用、可赏、可藏的价值,达到了实用与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典雅、精致、美观、时尚、除菌、绿色环保的现代瓷品质,人们会感受到厚重博大的陶瓷文化和现代元素的注入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过新年、添新碗、增福增寿是中国人过春节最传统的习俗,寄托着人们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期许。“虎悦春碗”在虎年央视春晚上首次亮相,就出现了“一碗难求”的境况,可见,总台文创、消费者、收藏者对春碗高度认可和喜爱。继“虎悦春碗”之后,相继连年推出“瑞兔春碗”“龘龘春碗”“如意春晚”:
——“虎悦春碗”的碗是明代经典“正德碗”器型,是宫廷用瓷。撇口弧壁,瘦底圈足,端正美观。“和合虎”由祥云纹、如意纹、铜钱、元宝等传统纹饰精心创意绘制而成,口衔压胜钱,寓意压祟迎福,护卫平安、和合美满、招财纳福,整体灵动饱满,象征百姓的守护神。
——“瑞兔春碗”在装饰设计上融合中华传统剪纸技艺,用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为底色,以“种花兔”为主创元素。“种花兔”谐音“中华兔”,将瑞兔、幸福花、发财树、彩蝶、团圆纹等诸多祥瑞吉福元素纳入一碗之中,一番繁花似锦“瑞兔戏蝶舞,花开香自来,种下幸福树,盛世来年丰”的美好景象跃然碗上。
——“龘龘春碗”以龙行天下、欣欣家国为创作主题,在中国红的底色上,金色浮雕、昂扬腾飞的巨龙,描绘出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盛世祥和的美好景象。
——“如意春晚”采用多种吉祥纹样组成了一个如意的纹形,配以石榴花与牡丹花,代表红红火火的好日子,颂扬国家繁荣昌盛。
小春碗,大情怀,不断展现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承载着中国文化、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大师匠心和中国人独有的春节与生肖情愫,成为人们每年收藏的首选。
碗,是一种怀旧。碗的往事,永远的留在曾经对它情有独钟的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埋在人们心头的乡土情结。
碗,是一种反思。让我们思考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区别,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范畴的变化,以及人们是怎样在这种变化中发展。
(文/彦伟,2024年12月30日深夜)
作者简介
冯衍伟(冯彦伟),男,山东博山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入编《淄博文化艺术人才名录》。下乡、入伍、当工人,历任部队(兼职)新闻干事、军报(见习)记者、企业宣传干事、秘书、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等职。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尤其致力于陶瓷和古窑文化题材的挖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前卫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青年文学家》《世纪潮》《新大陆》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共300余万字。获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淄博市优秀政工干部等荣誉称号。出版散文集《春天的梦》《古窑韵事》等。主编《华彩乐章》《华彩乐章·第二部》《华光陶瓷大事记》。作品多次获奖,《古窑韵事》荣获淄博市优秀文学奖,散文《故乡的炉火》荣获2007年度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街西头的老屋》《颜神古镇》入选《人民周刊》中国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