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位居“四大节日”——春节、端午、清明、中秋——之首。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无疑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呈现,表达了东方人独有的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精神。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不是节日,而是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为岁首,是为年之首月之首日之首,古称元日、元辰、元正等。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在古代不叫春节,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幅员辽阔,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过年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民俗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年”字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禾”字,下面“人”字。“禾”字象征着获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人”字像是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这一写法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丰收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作为一年之始,正是人们庆祝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重要时刻。“年”字的构形不仅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点,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因此民间过春节有一习俗,就是在新年伊始鼓励农耕的“春倌说春”。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渊源。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珍视。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时节令是绝对不能耽误的。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管好农民种地,因此官府设立春官的职务,每逢春节,春官负责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农民家中,提醒人们要准备开春进行农业生产了。春官说春的习俗,目前在陕西汉中、安康和四川北部、甘肃东部还有留存,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春官说春使用吟诵,成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说到春节,绕不开一个“家”字。中国人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要团聚?其实,中国的春节文化,就是古老的“根”文化的一个证明。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依土而居、聚族而居的特点。这里的土,就是乡土,是一方水土,是根,是归宿。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这种千里归乡的情感,实际上是一种孝老敬亲的具体体现。中国文化将其称为“孝悌”,孝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悌是与兄弟的亲密和睦,指的是对亲情、友情、家乡之情的爱的回报。孝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美德,是国民最朴素最基本的人生准则之一。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这种举家团圆的春节聚会,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组成与表现。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幸福的基础。这种家国一体的感情充满仁爱和深情,扩大延伸到同乡、同学、同事、战友、亲朋,这样的向心力、凝聚力,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和”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