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当现代社交媒体遇见古老民间艺术,登上同城热搜榜还奇怪吗? | 起底济南商河鼓子秧歌千年“非遗”传承的密码

当现代社交媒体遇见古老民间艺术,登上同城热搜榜还奇怪吗? | 起底济南商河鼓子秧歌千年“非遗”传承的密码
2025-02-19 13:49:2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元宵佳节前夕,当大街小巷还弥漫着新春的喜庆,鼓子秧歌在济南商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再次盛大开演,以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向世人展示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2025年2月12日,经过一天的快速传播,第四十二届商河鼓子秧歌汇演登上今日头条同城热搜榜第七位,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能够传承千年、生生不息、备受关注,必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商河鼓子秧歌底蕴深厚。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到今天,在商河县逐渐形成了带区域性的三种流派:以插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区和城东,其伞鼓舒展稳健,粗狂豪放;以扛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北,其伞鼓潇洒飘逸,勇敢剽悍;以举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西,其伞鼓刚劲挺拔,铿锵有力。由于各种流派互相渗透,形成全县各村独具风格、各有千秋,即所谓“一个村一个样”的秧歌,令人叹为观止。

商河鼓子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商河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种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商河鼓子秧歌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商河,鼓子秧歌的身影无处不在,有着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鼓子秧歌的DNA从小就深植在每个商河人体内。逢年过节,经过简单排练,便能组成一支成熟的鼓子秧歌队伍。平日里,商河县的广场、街巷也是鼓子秧歌的天然舞台,这股子热情,让商河鼓子秧歌的群众根基愈发深厚。

现代社交媒体遇见古老艺术,同样能碰撞出耀眼火花。每年正月十四,商河都要精心举办鼓子秧歌汇演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42届。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商河鼓子秧歌汇演活动都进行了网络直播,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实时欣赏到这场精彩表演。网络直播突破了地域限制,对鼓子秧歌的宣传推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统计,第四十二届商河鼓子秧歌汇演吸引了150万人次的观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有效提升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今年的鼓子秧歌汇演,热度依然如此之高,这不仅是一次“流量密码”的探索,更是实现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成功实践,让商河看见了未来更多可能。

传承保护是商河鼓子秧歌繁荣兴盛的根。传统艺术的传承并不只是老一辈的事,每个年龄段都能成为传播的主角。为将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遗保护好、发展好,商河在全县40多所学校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很多学校也将课间操换成了鼓子秧歌,颇具商河特色。

目前,商河已整合出全县一千多名秧歌“博士”(秧歌教练)资源,建立秧歌人才库,按照不同流派,进行归档管理。商河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8名。组建优秀鼓子秧歌队伍126支,鼓子秧歌活跃村占比超过80%。“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扭一扭”,鼓子秧歌已经深入商河人的骨髓之中。

商河鼓子秧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爱商河)

(责任编辑:康裕新)
关键词:济南商河鼓子秧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