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岳名言》
在余绍宋著《书画书录解题》中列为“论述·杂论”部。余氏言:“书名《名言》,当为后人所辑。米老虽狂,应不至此。《四库提要》谓其讥贬古人太过,不免放言矜肆之习,然此正是米老真面目,毫无客气处。若冯钝吟谓其抑扬太过,则平心之论也。此老论书真有独到语,却又甚入人,题以‘名言’,当之无愧。开卷云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遣辞求工,去法愈远。窃谓此数言不但论书家所应知,即论画及文艺家亦应知此义也。”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评:“米老喜作快口语,不知者执之,多为所误。”又云,“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米元章以为恶俗,妄也,欺人之谈也。”又云,“我尝谓苏、黄论诗,米元章论书,不为无见,但抑扬太过,使人不乐闻耳。”
《四库提要》评《海岳名言》:“是编皆其平日论书之语,于古人多所讥贬,如谓欧、柳为‘丑怪恶札之祖’,徐浩‘肥俗’,‘更无气骨’,薛稷大字用笔如‘蒸饼’,颜鲁公‘真字便入俗品’,皆深致不满。其所记对徽宗之语,于蔡襄、沈辽、黄庭坚、苏轼、蔡京、卞尤极意诋诃。史称芾翰墨得王献之笔意,而书中于子敬书顾不置议论,但云吾书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殆亦可免放言矜肆之习。然其心得既深,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独凑单微,为书家之圭臬,信临池者所宜探索也。”①
【注释】①以上引文均见于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兹已作标点改易。
01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①,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②,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注释】
①征引: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作根据。迂远:迂阔而远离实际。
②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也作“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书法宛转飞动的遒丽气象。天门、凤阁,通常指帝王宫殿的门及皇宫内绮丽的楼道,这里天门指天宫之门,凤阁指天宫中绮丽的楼阁。
【今译】
遍观前代名家关于书法的评论,往往引用迂曲、抽象之事,比拟奇特、怪异之物来说明问题,就像“龙跃上天门,虎卧在凤阁”这样,成什么话?要不就是选用华丽的辞藻来说事儿,这样离具体的笔法就更远了,对学书者没有益处。我谈论书法,目的是让人能接受,所以不用那些浮夸之辞。
【考论】
作为对书法之美的最高级形容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的发明权归南朝梁书论家袁昂(461—540)。他在奉梁武帝敕编纂的《古今书评》中写道:“萧思话书走墨连,字势倔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后世评价书法之美,也将它缩略为“龙跳虎卧”四字。梁武帝萧衍又将这一评语移用于王羲之书法,其《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龙跳”“虎卧”云云遂成为对王羲之书法的最高评价。清代乾隆皇帝在为《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所作跋语中也用到了这八字。“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有乾隆所题“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等语。
米芾《蜀素帖》
02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①,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②,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③,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④。
【注释】
①跋尾:此指在书画作品后面题写跋语。
②集古字:指广泛临摹前代书家书法,亦即所写作品让人能看出各字所取法来源。对于“集古字”之讥,米芾自己亦不讳言。
③自成家:形成自家面目。
④祖:此有祖本之意。
【今译】
我写小字行书,有如大字。但只在自家收藏的前人真迹之后书写题跋才有时这样写,并不写给外面索字之人。心里先存有写小字如大字的气度,然后信笔而书,写出的字样貌自然裕如,气质古朴雅致。我直到中年书法还没能自成一家,有人说我的书法是“集古字”,大致就是汲取众家之长而融通,写出自己的作品。等到年纪渐老,才开始形成自家面目,人们看到,都不知道这字是从何取法而来。
【考论】
“集古字”,若照常见解释,理解为临摹前人的书法,则失之笼统。所谓“集古字”,是说完成的作品能让人看出各字的取法来源,即临摹对象。这也是花气力学习古代大家书法必经的一步,至于遗貌取神,对古人用笔、章法、气韵达到深刻领悟,那是下一步水到渠成之事。米芾“集古字”经历中,最为倾力的是王献之、褚遂良两家,所下工夫之大,如《宋史》所说:米芾“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清代刘熙载《艺概》说:“米元章书大段出于河南,而复善摹各体。当其刻意宗古,一时有集字之讥。迨既自成家,则惟变所适,不得以辙迹求之矣。”可见,米芾并非将集古字作为终极目标,而是通过这一步夯实学习传统的基础之后,自然进入到学古能化的境界,遂成一代大家。
对米芾所自谓“集古字”,还可以放在宋代书法的环境中去看,如清代冯班《钝吟书要》所说:“宋人解散唐法,尚新意而本领在其间,米元章书如‘集字’是也。”既学习前人,又融以时代新意,置于当代亦是学习书法之不二法门。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03
江南吴囗(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尹仁大隶题榜与之等①。又幼儿尹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②。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尹知也。
【注释】
①尹仁:即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工书法,虽成就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
②尹知:即米友知(?—1103),一名尹知。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叔晦帖》,曾提到三个儿子的小名,即“鳌儿、洞阳、三雄”,“三雄”即为幼子米友知。友知年纪不大即能为米芾代笔,不幸早逝。
【今译】
江南的吴囗、登州的王子韶大字隶书题榜很有古意。我儿子友仁题榜的大字隶书写得跟他们一样。再者,我小儿子友知为我代笔写碑以及手书大字,别人分不出来。门下省许侍郎尤其喜欢他的小楷,曾对我说过:“若有给我的简短信札,可请令郎代写啊。”他所指的就是小儿友知。
【考论】
一,米友仁与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米友仁小名寅哥,黄庭坚因此戏称其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对其书法寄予厚望:“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
米芾创立“米家山水”,米友仁加以继承发展,其特点在于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称“墨戏”,此种创作意态对后世文人画影响较大。他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人以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说:“款题始于苏、米,至元、明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因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滥觞。”绘画题款始自苏轼和米芾,但二人此类作品留存不多,而传世的米友仁作品则有充分展现,如其所作《潇湘奇观图》,前画后题,又录他人多首诗,如此三者浑然一体,在米友仁之前概未曾见。
二,“小简”,此指简短的非正式信札。当代出版物有数本解释为“宋宣和以后,士大夫间通问,用骈俪文的笺启;又另附散文体手书,称为小简。”此不妥。“宣和”为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时间为1119-1125年,而米芾在世时间为1051年-1107年。
米芾《李太师帖》
04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①:“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②”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注释】
①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书画家。曾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此处《薛稷慧普寺诗》,指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为宝应元年(762)杜甫游通泉县欣赏到薛稷书画时所作。杜甫当时作有二诗,另一首题为《通泉县署屋壁后薛稷少保画鹤》。
②岌(ji二声):山峰耸起的样子,亦喻指危险。“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意为“慧普寺”三大充满丰采的大字,笔画像蛟龙遒劲地盘绕。
【今译】
杜甫有一首题为《薛稷慧普寺》的诗,其中写道:“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现在见到原石的拓本,原来不是一遍写成,而是每一笔写完再回锋补充勾勒,以致笔画的起止两端都显得跟蒸饼似的。其中的“普”字,就像一人握紧两拳,伸直了双臂杵在那儿,其又丑又怪的形态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可以说,古人确实没有写得像样的大字。
【考论】
“勾勒倒收笔锋”,指原字书写时毛笔较细小,写出的笔画不够粗,而在一笔写到末尾之后,将笔返回将笔画补充勾勒完整。
米芾《晋纸帖》
05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①,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②,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③,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④,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⑤,其势活也。
【注释】
①葛洪(284—364),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②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擅长楷书,于平正中见险绝,较便于初学者,世称“欧体”。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父子被称为“大小欧”。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③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唐代书法家。29岁中进士,长期在朝廷任职,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故世称“柳少师”。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以骨力劲健见长的“柳体”,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又与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代表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辱向帖》等,及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④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代中晚期名相、书法家。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代表作《圭峰禅师碑》,面目似柳体,更为遒媚劲健。传世拓本有《定慧禅师碑》。
⑤算勾:指几何中用尺子画出的直角线条。勾,古代数学著作中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平面几何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勾股定理”,即由此得名。
【今译】
葛洪所书“天台之观”四字飞白书,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题写的“道林之寺”四字,单薄寒酸,缺乏精神。柳公权所书“国清寺”三字,字形大小不相称,费尽气力才写到这样子。裴休随心书写牌匾,倒很有味道,不至于丑怪。楷书很容易写,只是写出气势来难,如果不是像用尺子画出来的直角线条那样刻板,笔势便活了。
【考论】
一,“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一语,显出宋代书家对以意行笔的看重。
二,“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当代出版物多断句为“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将“算勾”强行断开,殊不可解。
三,当代出版物解释“算”,为类似小竹棒的古代算筹;“画算”,即“画计数用的筹码”。
四,《书史》第63则、《宝章待访录》“目睹”第22则亦记欧阳询书“道林之寺”牌,及裴休题庐山寺塔匾额,评述与此有所不同。
米芾《珊瑚贴》
(来源:书道千寻)
艺术家简介
王谦,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著述20余种。专著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优秀文艺评论著作奖,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