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文登学:千年文脉的传承密码与当代使命
文登学,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沉淀积累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气象,它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具传统文化深刻印记,具风土人情之气息,具尚文崇学之精神,又经中国现代、当代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催发,融合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形成一股清流,源源不竭,渗透滋润;悄然无声,潜移默化;启迪思维,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催人奋进!文登学,是文登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铸就的伟大智慧,是中华文化谱系中弥足珍贵的文化气象,是跨越千年时空的精神答卷。
二十世纪80年代,“文登学”概念的民间萌芽,恰似一粒深埋的文化火种。从市井巷陌的口耳相传,到学界研究的系统梳理,再到政府主导的体系化建构,最终形成一种文登的人文精神,这一过程映射着中国社会对地域文化认知的三重跃迁。早在1994年,中宣部时任宣教局局长王世铭(后来任中宣部副部长),来威海调研时,听了文登汇报中谈到的“文登学”,引起高度关注,提出要认真挖掘整理,这是一件文化大事。后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光林,在一次工作交流中曾和我说,“文登学”要理一理脉络,形成一种系统的文化精神。在威海和文登两级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文登学”得以全面系统地规范成型,其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深入扩张,让概念碎片升华为具有哲学考辨价值的文化体系。“文登学”不但走进文登人民心中,在威海乃至山东省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文化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四位文登学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逻辑推敲,多视角多维度地诠释了“文登学”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展望,破解了文登学的基因密码,更进一步为“文登学”注入了新的精神,充实丰盈了“文登学”的肌理和内涵。
文登,是威海的文化轴心,经过历史的磨砺和社会发展的积累,它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形成了厚重的能量,尤其是文化的辐射力极强。从历史维度看,民间有言,“先有文登城,后有威海卫”,威海卫建制六百多年,且只是军事设制,没有行政职能,而文登建制一千多年,是威海地区最早的,因此奠定了它区域文明的原点地位。作为威海的文化心脏,文登学始终跳动着强劲的脉动。从秦始皇东巡召文人墨客登高抒怀,到道教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再到李龙文化的薪火相传,文登学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历史长河中完成着对中华文明的区域性重构。现实图景中,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文登形成了“红色文化”,天福山起义是威海地区“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文登人民在战争时期有近八千人为国捐躯,是全中国烈士最多的县之一。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七十多年的发展,文登各项事业日益壮大,如今的文登,民风淳朴,经济壮大,文化繁荣,更坚固了文登的“轴心”地位。从八千烈士用生命书写的红色史诗,到改革开放后“农业强县、山海共荣”的现代转型,文登学始终是社会变革的精神引擎。
文登学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传承光大中华传统文脉,丰富培育区域文化;融汇源远流长文化源头,滋养润泽自成清流;崇文尚学,千古风韵,民风淳朴,勤劳勇敢,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沉淀积极人文之精神;红色基因生发,长成红色文化个性特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形成繁荣昌盛之气势;当代文化之追求,聚神创新,扩大外延,成大气象,提升内涵,精炼品质。聚文化灵魂,守精神家园,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坦言,文登学,是威海市整体区域文化标志性的文化坐标,其文化个性特质极具代表性。铸造“文登学”这个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平台,并非一城一隅的事,应该是威海带有全局性的文化大事,必须形成合力,整体联动,才能真正把“文登学”炼成真金白银闪烁发光的传世之作,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精神家园和动力支撑!
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强大的兼容性融入世界主流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已经站在了重要位置,比如,我们的孔子学院数百所,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文登学文化,是中国文化谱系中重要的一支,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入探索筑建文登学文化,是威海市区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政府文化部门引领是前提,文化工作者先行是保障,社会实践是关键,必须举全身之力,立担当责任意识,树担当情怀,把经过千余年创造的成果更深更新更实地延续传递下去,不断丰富其内涵和肌理,使其最终成为威海人民的精神家园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构筑文登学既是文化守成,更是精神创业。唯有将文化自觉升华为文化自信,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文明贡献,方能使千年文脉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灯塔。这,正是文登学给予当代最重要的启示。
(文/李富胜;来源: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