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和8月,鲁锦在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和山东省经委、山东省妇联、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二轻厅等部门的推动下,在山东艺术学院李百钧等专家学者积极研发设计的基础上,在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和北京民族文化宫先后举办了“鲁西南织锦与现代生活汇报展”和“鲁锦与现代生活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纷纷报道,从而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地域性产品。《经济参考》头版(1986年8月19日)以“协同开发鲁锦、脱贫致富有望”为题发表评论文章:“这就是把鲁西南民间传统产品——鲁锦,与现代工艺美术结合起来,使之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美观实用而且用途广泛的产品。如果销路打开,它将是鲁西南人民的一大财源。”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东艺术学院建立鲁锦艺术馆、成立了鲁锦艺术研究所。2009年的“鲁锦之争”成为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之一。
蓬勃发展
在鲁锦的研发工作中,无论是八、九十年代对鲁锦的初期开发,还是新世纪以后对鲁锦的持续研发,都显现了“一所高校、两代教师、四十年守正创新”的精神内质,自始至终也贯穿着山东艺术学院鲁锦研究团队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责任感。近年来,以王大海教授领衔的研发设计团队对鲁锦的发展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内涵、艺术特征和工艺体系进行了整理总结,为鲁锦在现代生活中的拓展应用奠定了学理基础,并进一步深化了“研学产”一体化开发的思路,即“研究历史文化、学习织锦技艺、创意设计产品”,将鲁锦与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紧密结合,设计的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外事礼品特等奖”、“山东省工业设计创新奖”等众多奖项。先后申请了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教育厅科技计划课题、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以及山东艺术学院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和艺术实践项目,构成了鲁锦研发的学术研究课题群。撰写的著作《中国鲁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