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南京艺术学院廖修平“现代版画研习班”结业全家福。三排左二为郑忠
廖先生的“南艺现代版画研修班”之于我,是艺术人生的一次转折,是一次打通“自我”艺术任督二脉的“思想碰撞”,是一场振聋发聩的艺术命题的考问,他改变了我全方位的艺术认知,“他”像一架桥梁架起了我与未来世界的联系与对话。
一、认知系统的重构
廖修平主持的南艺现代版画研修班并非简单的技法传授,而是通过“思想碰撞”完成了艺术家认知范式的颠覆。打通东方意象与“现代版画”西方语汇的“任督二脉”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了传统艺术基因与现代创作理念的深度融合。这种认知重构不仅涉及艺术语言,更指向观察世界的维度拓展——从材料特性到哲学思考的跃迁,形成印染工程师脱变为艺术家郑忠的独特的认知光谱。
二、创作伦理的觉醒
面对艺术市场的诱惑,“放弃机会”的选择具有存在主义式的决绝。选择这种“野蛮生长”的艺术存在,不仅是拒绝盲从,实则是对当代艺术场域中“景观社会”的主动疏离。通过拒绝体制化生产,艺术家在商业浪潮中建立起“反熵系统”,其“个性化道路”成为抵抗同质化的精神堡垒。这种选择背后隐含着对艺术本真性的哲学坚守。
三、时空维度的突破
“他”像桥梁一样架起了我与未来世界的联系与对话。“桥梁”意象具有多重指涉:既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联结,也是个体创作与艺术史的对话通道。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世界”的热烈召唤,在当时那个木刻版画一统天下封闭的年代,廖先生的指引让年轻的工程师郑忠打开了一道门,仿佛一声“芝麻开门吧!”从此登堂入室,世界各国版画展的大门为之而打开。借著一个现代化工厂九十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近水楼台先得月,廖先生为郑忠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艺术家在技法实验中已触及前瞻性维度——通过版画媒介的物质性探索,实现艺术语言的未来性转化。这种时空穿越的创作观,使作品既承载历史文脉又具备超验的预言性质。
1991年在南艺现代版画研习班讲课的廖修平老师
前排左一侯云汉,左三郑忠,右二剧宝科、右一孙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