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邵大箴先生溘然长逝,令人万分悲痛、无限感伤。
时光飞逝,转眼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每每忆起和先生相处的时光,仍觉音容宛在、清晰如昨。
我和邵大箴先生因画相识,因画相知。先生是美术评论家,美术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我是年轻一代画家,是在美术道路上探索的后学晚辈。正是因为绘画的联系,先生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为人为艺的品格风范,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为我们青年美术家指引行进的方向。
这里有一篇邵先生为我写的文章,标题是“我读徐青峰的两幅画”。他所说的两幅画,一幅是完成于1999年的《天空》,另一幅则是完成于2009年的《血战台儿庄》。让我感动的是,邵先生不仅注意到二者的联系——都承载了“感情、观念和社会意义”;他还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和发展:“艺术家除了自由创作的价值观,还要有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创作为社会所需要的主题性绘画,是艺术家应尽的责任和应做的奉献。”
邵先生的这段话,既是对我的作品的评价,也是他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之所以把《天空》和《血战台儿庄》这两幅画联系起来,就是要提出他的看法。因此,这两幅跨越了十年之久的画作,成为验证他的艺术理念的一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在跨越十年的绘画探索中所认识到的道理,和邵先生在跨世纪的理论研究和美术评论中所获得的理念,不约而同地契合了。
这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每个人都会经历自由浪漫的青春时代。桀骜不驯,自我表现,曾经是很多青年美术家的天性和诺言。但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青年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这使得青年人只有走出自我、服务社会,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承担历史和时代的使命。
邵先生是一位有良知、有思想、有境界的美术评论家。他的艺术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我们阅读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发现,他的艺术理念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艺政策的发展、中国社会主流文艺观念的发展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国家的文艺有活力,有生机,有自我反思和超越的能力,就是由于有邵大箴先生这样的优秀理论家和评论家的缘故。
下面就是邵先生为我写的文章。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文章中读出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也能读出他的质朴、真诚、平易近人。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愿以此文纪念邵大箴先生。
(文/徐青峰,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2025年7月2日)
我读徐青峰的两幅画
徐青峰是一位有执着追求的艺术家,他有悟性,勤奋好学,也善于思考。自从他步入画坛之后,便不安现状地上下求索,专攻油画,旁及水彩、书法、国画,研究各种材料和各种技法,密切关注国内外艺术思潮和动向……更值得提起的是,他作品的题材内容跨度很大,从主题性历史画创作到人物肖像、风景画,到表现人散淡心态与大自然交流的绘画。这种多媒材、涉及各种主题的艺术实践,提高了他综合的艺术实力。他还善于与人感情交流,虚心向师友请教,这也使他得益不浅。如他创作历史画《血战台儿庒》(2007年)时,受到全山石、陈丹青等名家的指点,在绘画材料和技法上,得到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徐芒耀和张元的启发,在处理画面关系上记住俞晓夫对他表达的经验之谈。总之,他是有心人,他一面向前走,一面旁顾四周,注意吸收有用的滋养。在艺术上,对每位实践者来说,都没有捷径,走弯路是必然的,想讨巧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徐青峰不怕走弯路,这也是他身上的好品质。
《血战台儿庄》
布面油画
2007-2009年
250×400cm
血战台儿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