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后,往日快节奏的工作状态终于放缓。告别喧嚣,我得以安居一隅,享受独处的自由与从容,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退休十余年来,生活充盈而自在,一切显得自然而平和。最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寄托——凭借兴趣与爱好,与文学艺术相伴而行。在创作中,日子愈发丰盛斑斓。尤为令我自豪的是,在文艺界获得了三个颇有分量的头衔——威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和文促会终身名誉主席!这是文学艺术界同仁们给予我的赞誉,是我莫大的荣幸,令我感动、温暖,也备感荣耀。这份肯定,远非行政意义上的“部长、局长、秘书长”所能比拟,我格外珍惜。更让我生活有滋有味的是,在这个文学艺术圈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净化与视界开阔,修养得以提升,精神也变得富有而满足。
终身名誉主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职务,还是代表某种权力或责任?事实上,这些都不是。通常来说,它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荣誉象征——往往授予在某一领域积淀深厚、成就卓著、贡献突出的人士。此类头衔多由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授予,与官方体制并无关联。因此,这一身份并不附带实际权力、责任或利益,本质上只是一种社会性名望。在整体的社会运行机制中,它并不具备实质性职能。而“终身”二字,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生”或“一辈子”,实则是对“名誉主席”份量的一种增强,更凸显对受任者的敬意与肯定。
2013年4月,威海市作家协会换届,王春波当选作协主席。为增强协会整体力量,威海市文联领导邀请我担任党支部书记,我欣然应允。有朋友风趣地说:“您在职时做过党组书记、党委书记,现在却来做党支部书记,级别越来越小,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委屈了自己?”我坦然回应:“不委屈。大家能一起做点事,是兄弟们看得起我。”王春波主席非常高兴地说道:“我们作家协会有了一位好书记,今后工作更有底气了。”在他的建议下,主席团成员一致通过,聘任我担任威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后来在一次作协工作会议上,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守镇提议,应该聘我为“终身名誉主席”。最后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重新颁发证书,上面写道:“特聘李富胜先生为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2013年4月11日。”这是我离开职场后,在社团组织中的第一次友情任职。我由衷感谢作家朋友们给予的这份信任与尊重,其中所蕴含的温暖格外特别,令我深深感动。
我酷爱文学,自1987年建市我调入威海工作,一直与本土作家保持密切关系。1989年6月3日,威海作协第一次笔会“昆嵛山作家笔会”,便是我积极联系多家企业赞助成功举办。那个夜晚至今记忆犹新,我有幸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润滋,孙鸷翔、王春波等作家,在昆嵛山脚下的军营里彻夜长谈。威海建市后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来自黄金海岸的报告》收录了我的作品《耕耘蓝色的土地》。1989年在王润滋主席介绍下,王春波主席褒荐我加入了省作协,后来时隔16年,我于2005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再后来我在威海市委宣传部任职,分管文学艺术,在这期间,我与作家联系最多。我与作家朋友们始终并肩耕耘,共同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刘守镇的《明天是清明》、陈丽萍的《风驻尘香》以及王春波的《鬼生》,均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彼时我担任精品生产的组织工作,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由衷欣喜。如今回首,依然感慨万千,近三十载光阴流转,虽已离开职场,我却得以重返文学故园,寻找到一片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承蒙作家们如此厚爱,我有幸被授予“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这一殊荣——这是我人生中首次获此荣耀,倍感珍惜。
获任“威海市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成为我艺术生命中又一次温暖的荣光。2021年6月13日,威海市诗歌协会换届,我以威海市文促会主席的身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方崇民当选主席后,协会特聘我担任“终身名誉主席”,令我激动不已,欣然接受。由此,我再次步入诗歌的园地,接受诗的滋养与熏陶。聘书匾牌上是这样写的:“鉴于您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卓越贡献,及为繁荣和推广文化精神无私奉献,成绩突出,特聘请您为威海市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几年来,我有幸参与协会每年的年会,同诗友们一道采风创作、交流探讨,在诗歌领域不断精进。协会年度诗集中还为我开设专栏,并在方崇民主席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大家庭里,我对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视野日益开阔,思想持续提升,精神世界愈发丰盈,创作也日趋成熟。在《诗趣韵美情浓浓》一文中,我这样写道:“诗歌艺术永远在路上。历史会丈量前行的路有多长,艺术的追求有多远,尚还需永恒的努力和博弈。我们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的向往,至少我们仍在不懈努力,向阳而行,向美迈进,以自信的勇气向完美接近!”这也是我身为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点滴感悟。
“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终身名誉主席”,是我所收获的第三次荣誉。自2021年起,我担任文促会主席四年,因年龄原因,依组织规定,于2024年12月2日提出辞呈,并于“仁爱者阅读”公众号发布了辞职书。2025年4月11日,理事会接受了我的请辞,由郭茂田接任主席。我在会上以《匆匆四年》为题致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短暂的四年,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我六十岁以后的人生,在我生命的旅程中留下了一道浅而清晰的痕迹。我深感欣慰与满足。亲爱的同志们,我无比珍惜这四年的经历以及与大家结下的深厚情感,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扎根灵魂,铭刻心间,成为永恒。”
新任主席郭茂田代表理事会向我颁发了“荣誉感谢匾牌”、“聘任匾牌”及证书。证书上写道:“李富胜先生:诚挚感谢您自2015年12月担任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特别是2021年4月至2025年4月担任市文促会主席期间,为协会工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和重大贡献,并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您继续关心支持文化促进工作。”“特聘您为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终身名誉主席、特邀咨询。”
接过匾牌与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期待。我仿佛看见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它不仅蕴藏于为之奋斗的事业过程中,更扎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认知与深厚情感之中。那一刻,我心中暖意涌动。
“终身名誉主席”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时常自问,却难以尽述。外界对这一头衔看法不一,褒贬皆有,我也无法一一回应、解释。但我确信,它并非一种“官职”,不涉权责,亦无实利,仅仅是一个名号。甚至也并非我自己曾认定的那种“荣耀”。
但在拥有这一身份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满足,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交织的精神感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终身名誉主席”这个名字。尤其在退出职场、步入社会老年阶段,它仿佛成为我人生的一个标签,让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羡慕与敬重。
而于我自身,它更像暮年时光里的一缕暖阳,照亮了我第二个春天,重新点燃了我沉寂的生活,为身心注入活力,让我忘却“油尽灯枯”之龄,觉得自己依然年轻。“终身名誉主席”——在我人生的坐标中,已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文/李富胜,来源:仁爱者阅读)
作家简介
李富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威海中华文化促进会、威海市作家协会、威海市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十六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文学及理论专辑《砂粒集》《天边那片海湾》《李富胜作品集》《我的文化密码》《探索之旅》《我的文化情怀》《我的民生情怀》《文化的力量》等,诗集《诗韵拾趣》《诗文小札》《最美四月天》,散文集《老院子》,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歌曲、诗歌、文学评论等。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创作歌曲有《领航中国》《爱在百姓心中》《你和人民在一起》《海誓山盟》《扬帆威海》(国际霍比帆船赛主题歌)《幸福殿堂》《人性的灵光》等三十多首,其中《领航中国》(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唯一领唱歌曲,本人受邀作为国庆六十年群众游行专家组成员;《你和人民在一起》和威海市建市3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扬帆逐梦》(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大型音乐组歌《甲午祭》(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