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别从民俗类、说唱表演类、中医经验类、生产技艺类、生活饮食类和体能技巧类六大类别,阐述了各类非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传承重点,强调要通过活态传承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他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非遗中蕴藏中华民族深厚的生态观念、审美体系、工艺方法和行为模式,构成独特的“文化基因库”,为当代文学、影视、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提供丰富灵感。通过内容再造、IP转化与产业融合,非遗不仅能够打造具有中国文化辨识度的现代产品,也能通过经济反哺提升传承人生计水平、增强社会关注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从“遗产”向“资源”的转化,从“保护对象”发展为“文化生产力”。
潘鲁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呼应时代需求,借助创新实现自我造血,应推进四个维度的创新:内容上挖掘东方哲学与情感共鸣,形式上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体验,业态上推动跨界融合,机制上构建包含师徒传承、教育融合、社区参与和数字传播的立体生态。尤其要鼓励青年传承人、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数字化传承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最后潘鲁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面向未来的文化实践,其保护与发展应坚持以传承为核心,尊重其发展规律,实现从对“物”的聚焦,转向对“人”的赋能,从对“过去”的封存,转向向“未来”的敞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图景的重要力量。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来源:潘鲁生民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