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虹《策展之道》的出版是一次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和发展的节点性工作,因为直到该书出版之前,还没有一部像鲁虹书写的这部有关艺术策展的著作可供今天的学生使用的专门教材出现。
艺术史上我们经常是从一个展览事件寻找历史问题的开始,例如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展,林风眠的艺术运动大会,或者1979年的星星美展,这不仅仅是说我们从展览中看到了新的艺术作品,而是将历史的扫描投射到了展览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展览或者事件中的人物、操作以及中间发生的事件寻找有历史意义的问题。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艺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渐渐清楚,一位重要的艺术家或一件著名的艺术品的出现,绝不能够简单的从一个单一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在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化》这类书中能够清晰地发现,正是结构性的社会与时代因素——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赞助人及其具体意图以及材料工程的具体实施,造就了特定时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
鲁虹是研究当代艺术史的专家,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现场的参与者,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的大多数批评家一样,鲁虹正是通过展览以及相关学术实践去观察当代艺术的,这就为书写当代艺术的历史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判断材料,所以,《策展之道》可以看成是鲁虹对当代艺术另一种角度的历史考察和记录。
就策展而言,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鲁虹提醒得好:要结合自己策展的经历与特殊语境对策展进行思考,并倾向于认为,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策展经验未必全部合乎中国国情;如果仅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套用国外经验,未必会达到策展的理想结果。在《策展之道》这本书里,鲁虹尤其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策展是学术研究的延伸。的确,缺乏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做不了一个有明显价值的艺术展览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说,如果缺乏学术水准,展览很可能归于失败。
鲁虹还特别提醒了一定要想办法在制定完美方案与良好执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是对那些还没有进入或者刚刚进入策展领域的人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告诫。策展的目标往往指向“完美”,而实际上,任何“完美”都是相对的,每一次策展以及最终的落实,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修正甚至让人遗憾的冲突。策展人总是要在自己的策展思想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可供策展思想实现的资源与具体条件,去实施策展。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思想的修正过程,也是创造艺术现象的过程。
最后,鲁虹还给读者提供了197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策展的小史,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中国的艺术策展是如何地具有在社会、政治和历史问题上的特殊性,进而了解在中国的策展将遭遇哪些困难和问题,为读者自己未来的策展实践提供了曾经发生过的经验与教训。
总之,鲁虹的《策展之道》是一部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门著作,基于作者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这部著作不仅可以成为不限于美术学院学生的公共教材,还可供所有希望参与艺术策展的人阅读与使用。
是为序!
(文/吕澎,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
《策展之道——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研究》鲁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