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好即将在湖北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进行的策展讲座,我便抽时间将以前看过的几本策展书又重新学习了一番。在此过程中,我的最深体会是:国外一些专家论述策展的书籍固然很好,但我并不想以简单抄写与拼贴的方式弄出一个讲义来,然后再转换成一本书籍出版。特别是当我结合自己策展的经历进行思考时,我倾向于认为: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策展经验未必全部合乎中国国情。如果仅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套用国外经验,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了使本书更为生动,同时更适合于国内的青年学子理解、学习与借鉴,我拟尽力结合本人的策展实践来展开相关课程或书中的内容,进而突出一些带有策展的规律性知识来。具体的说,我不仅会在若干部分介绍由我策划的一些展览作为案例——那些放在其后的《相关链接》可视为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另外,我还会以《相关提示》的方式,谈及一些我从长期策展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与体会,倘若能对一些年轻的读者有所帮助,我将深感荣幸之至!
比如,在第一章的第一节中,结合主题《策展是学术研究的延伸》,我就在《相关提示》中谈了三点体会:其一是当策展人应该有一定门槛,因为策展是学者研究结果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其二是在针对具体创作现象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以借鉴来自非艺术方面的理论来促进艺术的变革;其三是策划任何艺术展览都应该结合具体的创作现象并引申出具有意义的学术问题来,而这需要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及当下文化背景来进行综合考虑。又比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对于策展方案的执行》之《相关提示》中,我则特别强调:尽管所有优秀的展览策划必然以严格的学术研究作为基本前提,但策展人与纯粹的书斋型学者并不一样,个中原因在于:任何展览的实施仅靠单纯的学术研究和个人努力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策展人除了要做好研究或很好掌握一些具体工作的环节,如制作策展方案、筹措与使用好经费、编辑画册等方面的必要技巧之外,还得与不同身份的人——如美术馆工作人员、艺术家、记者等友好合作。据我所知,虽然有少数策展人曾经策划了很好的方案,但或因没处理好人事关系,或因不太尊重他人,结果导致展览举办得并不尽人意。凡此种种,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的各个小节中读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了。
本书命名为《策展之道——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研究》,主要是介绍一些与策展相关的知识与发展之道,以供有志于做策展人的青年人学习参考;而副标题则强调了展览策划与尽量“完美”落地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策划展览并非撰写了一份《策划书》就算完事,因为后面还要涉及到如何具体实施的问题。在写作之初,我曾经将本书命名为《重要的是“搞定”——策展之道》——后听一位朋友的建议方做了修改,如此一来的确使本书的内容更加明确清晰了。但在这里,我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对于策展人来说,努力“搞定”一个个具体的展览项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很多策展人的经历都可以证明。
我于上个世纪去深圳工作,发现这个城市中一些既干实事,又很成功的人士总喜欢说“搞定”一词,其意为:但凡做事,除了要有合理的规划之外,很重要的是必须“落地”并达到目的。而这也深深影响了我,并成了我的思维模式,即无论是做策展也好,还是做其它工作也好,我总会努力根据主客观条件来制定尽可能落地的方案——有些很好的计划暂时不能做,我也会记下来,留在以后有机会再做。而且,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先前没有意料到的情况,对先前制定的方案做一些必要调整。由此可见,“搞定”其实意味着:一定要想办法在制定完美方案与良好执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与此相反,任何超出了客观条件的所谓完美方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