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孙继业:曲园名师多

孙继业:曲园名师多
2025-10-18 15:13:2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孟老师的影响下,我和几位文学青年发起成立了杏坛文学社,编辑出版了《青果》《仲夏》等文学期刊。孟老师担任顾问,亲自为社刊作序,成为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毕业后回过母校,看到“杏坛文学社”的招牌依然挂在那里,感到特别亲切。

杏坛文学社荣获山东省十佳学生社团

在曲师,还有一位怪教授陶愚川。经常在阅览室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戴着瓶子底厚的近视镜,手里拿着个放大镜,默默地研读外文期刊,那就是著名教育史学家陶愚川先生。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赴美攻读研究生,归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因其兄陶百川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便被下放到这里,历任历史系、外语系、教育系教授,是当时罕见的二级教授。

先生平时不苟言笑,三天不说一句话,性格孤僻,不谙世事,终生未娶。常年端着一个掉了瓷的大茶缸在食堂排队打饭,有人劝他买点鸡蛋煮煮吃,他竟问怎么煮。偶尔也会到曲阜城里下馆子买个烧鸡改善一下生活,剩下的就顺手放在口袋里。有一次上课时,老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下,却写不出字来,原来是一根鸡腿骨,同学们忍不住哄堂大笑。

陶先生不拘小节,但治学严谨。在农场劳动期间,用小学生演草本偷偷写就300多万字的《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填补了国内教育史方面的一项空白,引起教育史学界的轰动。

陶先生虽然没给我们上过课,但他的高足杨启亮给我们讲授教育学,论辈分陶先生是祖师。杨启亮老师未曾上过大学,恢复高考后直接考取陶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娓娓动听,深受同学们欢迎,我们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陶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当时,学校还有一位邵品琮先生也很有名,20世纪50年代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与陈景润、潘承洞等一起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毕业后,执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后被调来曲师。邵先生长期致力数论和运筹学研究,解答了关于艾多士除数性质的猜想、卡特院士关于数论函数值分布反问题的猜想,改进了华罗庚三角和基本定理,与陈景润合著数论相关著作,成为有影响的数学家,奠定了曲师数学力压群雄的基础。

邵先生没有给我们上过课,只聆听过他一次演讲。那次演讲是在操场南边的林荫大道上,邵先生声音洪亮,语言生动,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他说,当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时,发现图书馆竟无人看管,就好奇地想试验一下,偷偷地拿了本书,走到门口时被电子监控器发现报警,解释半天方才脱身。还有一次到超市,发现有青岛啤酒,就好奇地拿起一瓶看看,不小心碰倒一片。没想到,经理走过来客气地说:“先生,对不起,让您受惊了!”这次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学们在演奏校园歌曲

曲师还走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王恩多院士,出身于诸城相州的名门望族,196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曲师化学系。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曲师任教。1978年,再度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师从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王应睐院士,先后主持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15项,揭示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作用机制,填补了酶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的空白,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数十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国家科学院院士。我和王老师是同乡,她和蔼可亲,说话自然带笑。有一次散步,她谈起第二次考研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因此对母校心怀感恩之情。

王恩多院士与学生们在一起

关键词:孙继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