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尽之域:康雷作品展”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本次展览以“无尽之域”为命题,展示了康雷近几来年的研究与探索成果。她在水、墨、纸浆等材质上,从艺术内核出发来拓宽水墨的艺术语言领域。此次圆桌派是本次展览的延续,围绕"艺术的划界与跨界"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
圆桌派现场
圆桌派由原军事博物馆创作中心副主任邢俊勤主持,参加圆桌派的嘉宾有:原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伊恩·霍华德;艺术家、策展人露茜安·芳塔娜;美术史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啸非;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康雷。
美术史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
盛葳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康雷的艺术做了全面的解读。他提到,康雷在中央美术学院专攻版画专业,她拥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为康雷开始探索使用其他材料和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康雷更愿意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我,遵从自己的内心。对她而言,个人的体验和经验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艺术创作逐渐超越了版画的范畴,开始采用更为直接的绘画方法,尤其是水墨画。
然而,当我们谈论水墨或中国画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中,人们通常认为最重要的是其传统,即由笔和墨构筑的本质性审美规范。康雷并不拘泥于这种艺术形式。虽然她使用了水墨材料,但她的作品并不属于传统的中国画或传统中国水墨艺术。想要理解康雷的艺术,需要超越传统的框架,从她个人的艺术探索和表达中寻找答案。
康雷的创作采用了水、墨、纸等材料,展现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不可以按照传统分类方式去界定。她的创作方式比较自由,这与她想要表达内心艺术观点和创作目标一致。她的画作是为了她自己而创作,就像一种视觉日记,但这种日记不是用文字书写,而是一种由线条和块面不断生长和突破的视觉艺术方式来表现,这种方式更适合她的内心想法。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形象,例如以颐和园、圆明园等为题材的作品。同时,也有一些没有固定主题的作品,更注重形式方面的探索。这些形式上的探索可能与两种传统艺术形式有关:一种是中国古代的写意传统,强调线条本身的审美,另一种是抽象艺术。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不足以概况康雷的艺术作品。她试图通过材料的使用来创造或突破固有的艺术格局,这正是她个人艺术语言的重要方面。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品突破了传统画面的界限,比如一些形象和物质材料延伸到画面之外,形成了可以拓展的领域。
康雷的艺术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女性,首先对她自己起到了一种自我拯救或自我解放的作用。不同的观众都能从她的画作中找到不同的体验和体会,这些体验和体会对我们的情感和生活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原军事博物馆创作中心副主任邢俊勤
邢俊勤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许多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做版画出身。康雷的这些艺术探索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版画家通常具备强大的概括能力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特点可能为他们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带来新的突破,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原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伊恩·霍华德
伊恩·霍华德对康雷作品风格的演变比较感兴趣,他表示:从康雷的作品来看,她似乎经历了从丰富多彩的作品到单色作品,再到色彩丰富的作品的转变。这种色彩的变化可能与版画的某些局限性和传统约束有关。也许,这正是康雷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她在有限的色彩中找到了舒适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康雷
康雷针对伊恩·霍华德的话题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自己是版画出身,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版画的背景和概念。她认为,在版画中,色彩的使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她也认识到东方审美的独特性,不仅对材质敏感,对颜色高度提炼而且更具有精神性。因此,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她有意识地对色彩进行了归纳处理,以追求更加贴近东方性审美。目前在她的画面里,青绿颜色居多,这是她对东方、对传统山水的颜色研究认知和提炼所得,而材料的使用更突显了宣纸独具的晕染和细微处的丰富。康雷表示,色彩并不是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表达手段。她未来会进行更多的尝试,以丰富她的艺术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啸非
李啸非表示:艺术家或文学家的心性、职业以及对待生活和外界的方式是相统一的。尽管现在许多艺术家会将这些方面分开,但康雷仍然遵循着早年的方式。版画系特别注重研究形式和媒材,这两点在康雷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痕迹。
康雷在院校读书时期,作品的尺幅虽不算大,但非常有张力,她那时应对世界的方式充满了力量感,意图打动甚至征服观众。毕业工作后,康雷的心性依然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她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许多小幅创作。目前康雷有了更多完整的时间去做她喜欢的事情。康雷的变化和成长展现了她与生活和解的过程,而艺术成为了她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所以康雷对情绪或痕迹的感悟非常敏感。她在创作中的分寸感,以及她所呈现的结果,特别像水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康雷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预设结果,而是注重偶发式创作,这种非预设性更多的是为了愉悦自己。西方传统强调不重复前人,而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太纠结是否重复别人的路,更注重心性与场域的开放性,以及在过程中不断锤炼语言,让语言自然形成。
此次展出的作品只是康雷创作的冰山一角。康雷背后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创作未曾呈现给观众,这些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最终经过她的筛选,才得以展现。康雷目前的状态非常从容,这种状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一种“理法”共存的结果。这种理法类似于版画中的规则和限制,如色彩的运用和画面的修正。版画的复制过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在制作中考虑每一个细节,以避免失败。
康雷在水墨画创作中自由表达。她的作品,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动物,甚至抽象构成,都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她将理法融入到创作中,同时试图打破这些规则给她的明确性。康雷的作品中边界的形状常常是不确定的,这反映了她在不可控制和可控制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这与康雷在创作中找到自己认可的方法相似。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倒水,水自然流动形成的路径,象征着康雷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己独特道路的过程。
艺术家、策展人露茜安·芳塔娜
露茜安·芳塔娜表示:康雷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展现了对传统框架的突破,她的作品开始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感,这表明她可能正在探索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路径。同时,康雷是否计划继续创作更大型的作品,采用更大胆的姿态,并在艺术表达上突破更多限制,甚至在多维度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是值得关注的方向。这样的发展可能会为她的创作带来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康雷在回应露茜安·芳塔娜时表示:现代艺术语言极为丰富,包括声光电、体感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在做任何作品时,肯定是有边界概念的,先要认知边界这才是艺术家做好跨界的前提。在她试图突破作品的界限时,她在不停地反思是否真的需要?虽说“不破不立”,在跨界之后能“立”什么才是关键。
目前,康雷更倾向于将自己置于自由的创作状态中,先做各种尝试的加法,最终保留对作品概念至关重要的部分。她更加注重内心的需求,以及作品语言的精准度和纯粹性。她认为越纯粹的作品其能量越大。对于未来,艺术是否跨界或者无界,康雷认为这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自己是否需要。如果需要,她愿意探索和尝试。
邢俊勤评议:艺术的划界和跨界是艺术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探讨议题。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免会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受到某种限制,以及如何去突破这些界限。这个问题对艺术家而言,是既充满挑战又带来困惑的。
石不语 康雷 40-40cm 2024
盛葳认为:对原创性的理解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异。在欧洲,19世纪之后原创性被看作是绝对创新的表现;在中国对大师的致敬也被视为原创。在现代社会,无论在中国、日本、欧洲、美国还是澳洲,对原创性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形成了一种现代意识。这为重新审视艺术的跨界和划界问题提供了契机。
所谓划界,意味着艺术创作存在一定的边界。所有的艺术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创作、展示、理解和观赏的,这就是划界的含义。而跨界则与创造和原创性息息相关。艺术必须不断突破原有边界,以维持其原创性。原创性被视为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果艺术作品失去了原创性,人们会认为它缺乏意义和价值。原创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的个性,是个体和集体创造性的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原创性并不是一个问题,那时个性的概念并不突出。如今,个性在艺术中变得极为重要,跨界的目标正是追求原创性。原创性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创造性。
生活和艺术都需要在一定限制下才能产生。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艺术家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创作。限制的变化对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认识到这些限制条件至关重要,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进行创造。因此,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和所从事艺术的边界。只有确定了边界,才能划界和跨界。如果连边界都不知道,就无法去拓展、突破和创造。他认为,认识到今天艺术创作中的边界,是突破它的前提。
顽石记 康雷 20-20cm 2024
李啸非提到“界”,最初可能更多地理解为一个框架。无论是在画布、纸张还是墙面上作画,作品都有一定的尺寸,构成了一个二维空间的边界。从塞尚、毕加索之后,画框似乎后退成了作品的承载物。过去,画框可能是中性的,甚至具有哲学意义。但后来,画作不再承载这样的功能,它本身成为了带有痕迹、颜色、色块机理的物体。
纵观艺术史,几乎所有的实验性尝试都被前人探索过。如果想创造一个完全凭空而来、前所未见的艺术流派或形式是非常困难的。艺术家执着于在当代艺术史上确立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或者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一把双刃剑。
艺术的价值也在于那些微小而确定的愉悦瞬间,即所谓的“小确幸”。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只需一次小小的突破,就能达到目的。这种转变来自于对“界”的理解。康雷目前创作中的“界”既不是二维的,也不是三维的雕塑效果。她可能曾经试图打破界限,但最终发现界限无需被打破。当她不再将界限视为问题时,她就能在界限内自由地创作。界限虽然存在,但在她心中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它变得非常自由,可以与艺术家共存,成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伙伴。
沧海顽石 康雷 30-60cm 2024
邢俊勤评议:康雷将传统笔墨转化成了一种具有当代性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她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边界,打破了画框的限制。康雷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装置绘画的创作方式。她先创作了装置,然后直接在装置上进行绘画,这种融合方式更加自然和贴切,特别是纸浆浮雕作品上覆盖宣纸的技巧,带来了一种温情,让人联想到母亲给孩子盖上被子的温暖。尽管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也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讨论话题,虽然康雷并没有特别强调自己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在观赏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共鸣。
露茜安·芳塔娜作为女性艺术家,结合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露茜安·芳塔娜的艺术实践中,花束不仅仅是由鲜花组成的物品,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送花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承载着送花者的情感和收花者的情绪反应。花束的赠送在许多公共场合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它们在表达情感和社会意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她的创作也从这些情境中汲取灵感。在她的作品中,花束的轮廓不仅仅是对形态的描绘,它们承载了她自己的艺术历程。她的艺术旨在捕捉和表达那些超越花朵本身的美丽,触及人心的情感和瞬间。
康雷认为现在的世界很大也很小,艺术家之间经常有一些国际交流,当艺术家思考的范畴不是全球视野时,是很难具备国际交流语境的。她认为艺术家必须拓宽自我认知,不应仅仅是在视网膜层面上的创造,而需要在视觉艺术之下寻求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康雷认为,艺术家是最敏感的人群,这是艺术家的天然使命。
此外,她相信艺术应更多地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和终极思想。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世界中,我们的精神将驶向何方?我们会不会迷失自我?这些问题是她特别关注的。艺术家要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上引导和探索,帮助社会和个体找到方向,避免在物质世界中迷失。
邢俊勤评议:康雷作为一位有思考、具有独立判断力和个人主张的艺术家,她已经超越了个人风格和语言表达的局限,也突破了学术背景和所学知识的限制。
圆明园之印康雷80-40cm2023
盛葳表示:康雷是版画专业出身,她的这一背景对她的艺术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版画深度涉及材料使用和技术性操作,深入研究细节问题。另一方面,版画专业的拓展性很强,不仅仅局限于在画面上创造形象,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发展的可能性也更为多样。
尽管从形式上看,康雷的画作与她早期的版画作品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从她的思维和观念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版画专业的训练为她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这无疑在她现在的艺术创作中发挥了作用。
康雷与露茜安·芳塔娜都是女性艺术家,她们在基本的艺术观念上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有千秋。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反映出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每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这些因素都会深刻影响她们的艺术创作。理解这些背景信息对于欣赏艺术作品至关重要,是解读艺术作品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仅能够打开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能够深入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重点在于理解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遍性,以及作为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
康雷表示特别感谢这一次的圆桌派交流,自己在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但旁观者的梳理能让自己更明确、更明确下一步的方向。
当被问及未来的创作计划时,康雷表示,自己的艺术将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她将关注社会发展中需要艺术家发现和研究的领域,并在这些地方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康雷而言,成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艺术家,不仅是一个职业追求,更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宏伟的目标。
泰合万顺康雷80-40cm2023
荷暮 康雷 200-220cm 2024
雨后荷塘 康雷 200-160cm 2024
荷池印象 康雷 200-80cm 2024
展览现场
(来源:艺术头条)
艺术家简介
康雷,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连续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第四、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第十届全国青年水彩、水粉展”优秀奖,作品被收录“202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青春飞扬·2023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典藏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参加“中国文联2021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四川省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妇女博物院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