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荔婷(龙岩学院副教授、福建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技术迭代、多元观念与媒介的冲击下,应更为清晰地、有策略性地建构自身的白描语言体系,进而在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巩固与延展,拓宽白描艺术的“边界”,同时注重“新变”的适度。本次展览生动呈现核心精神:严谨细致的学术品格、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宏观的文化战略意识。
关铭华
关铭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福建美协青年艺委会理事):
我们无法忽视“构成性”白描作品的优势,基于构成的画面形式更契合大尺幅的创作,起码在第一眼能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睛。如何在创作中保持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和“以线为骨”的前提下,有效融合平面构成因素是摆在各位同仁面前的一道课题,希望各位青年画家把握“闽人善线”的艺术特色,多尝试和交流,为福建白描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晓龙
刘晓龙(美术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讲师):
结合敦煌壁画的学习到写意人物学习再到白描花鸟的学习,包括现场展览的作品,以一个创作者身份将白描写生创作的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始于观——体验;(二)经于游——构思;(三)赋于形——物化。以上三个阶段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白描写生创作的完整过程。
林永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