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孟宪平 | 文化生态与图像谱系:胶东剪纸研究的新视野

孟宪平 | 文化生态与图像谱系:胶东剪纸研究的新视野
2024-11-11 15:27:2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1.png

近些年来,剪纸一直是民艺研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这跟剪纸的性质有关:既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可以说,剪纸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途径。上世纪中叶以来,学界对传统民间剪纸的发掘和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范围扩展到跟民俗学和艺术学相关的多个学科。

胶东剪纸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艺术现象:艺人群集,风格多样,衍生于民俗生活,文化渊源久远多元,跟中国近现代历史息息相关。胶东剪纸也常常被看做山东剪纸的代表,一向被民俗学和民艺学界关注,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阐释价值。

image.png

胶东剪纸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调查和开发。当时在烟台生活的外国传教士注意到民间剪纸的魅力,在烟台毓璜顶开办了研究所和剪纸厂,研究民间剪纸,设计开发新剪纸,把胶东剪纸介绍到国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和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积极调研、搜集、整理民间剪纸,推动新剪纸创作,胶东出现了民间剪纸和新剪纸并存互动的新局面。经过十多年沉寂之后,胶东剪纸的研究、发掘、创作活动继续进行,出现了多位很有成就的研究专家,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民间剪纸艺人和新剪纸艺术家,他们通过展览、著述、出版画册等等发表作品和研究成果。

image.png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胶东剪纸的研究还不够。人们对胶东剪纸的看法不够全面,有时还存在误解。比如,以“繁密”或“细腻”概括胶东剪纸特点,看不到胶东剪纸风格的多样性。过去,剪纸界对西北民间剪纸关注较多,对“朴拙粗犷”风格较为推崇,致使胶东剪纸的“繁密细腻”风格所获评价不高。上世纪80年代,从胶东走出去的央美杨先让先生和剪纸艺术家吕胜中,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了民间剪纸研究。不过,在对文化溯源和原生美术研究的气氛中,当时学院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剪纸调研范围、核心的理论视角等等,跟胶东剪纸相去甚远。

图片4.png

胶东剪纸研究者多为山东本地学者。叶又新、鲍家虎等学者在这个领域耕耘甚久。民艺专家张道一、潘鲁生等学者对胶东剪纸也有较多关注。鲁东大学山曼教授是知名民俗专家,在胶东剪纸研究中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曲绍平教授是该校胶东民艺研究中心创立者,对胶东剪纸有广泛收藏和研究。胶东地区有一批颇有成就的剪纸收藏家、研究者和艺术家,像陈兰英先生、张国铨先生、曲青棠先生、王言昌先生、郭万祥先生、李强先生等等,他们以不同方式推动剪纸创作、研究和推广,为人们提供新颖的素材和洞见。

图片5.png

胶东剪纸在民间流布甚广,早期研究是围绕作品搜集整理开展的。有多种胶东剪纸集出版,各种民间剪纸集也多含胶东剪纸在内。此类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胶东剪纸类型和民俗意义做专门介绍,弥足珍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撰写了一系列专业水准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和著述,对民间剪纸的概念、类型、历史、观念进行广泛探讨,有的还对胶东剪纸的具体问题做专题研究,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胶东剪纸的认识。近些年来,关于胶东剪纸的研究不绝如缕,但品质有所下降,新颖阐释不多。这些现象引人深思:胶东剪纸研究有没有开拓新的视野的可能?

图片6.png

2024年3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笔者专著《胶东剪纸研究》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解答的一种尝试。著作试图提出一些新颖观点,来解决胶东剪纸认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如何理解胶东剪纸中存在的“繁密细腻”风格?如何处理剪纸研究中“民俗性”和“艺术性”两种视角衔接不够好的问题?还有,胶东近现代剪纸样式和类型看上去极为多样、繁杂,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和规律?根据设想,胶东剪纸的风格和类型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认识,为此,本文尝试采用民俗剪纸、民艺剪纸和现代剪纸三个概念,对胶东剪纸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整体解说。具体研究中采用“文化生态”和“图像阐释”作为话题展开的路径。

图片7.png

该书是笔者在多年对胶东民间艺术进行深入考察和多方探索的成果。除了上述在剪纸类型和阐释方法的新颖性,文章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提出的“窗花系统”概念,该部分整合而成的文章“窗花系统:胶东民间剪纸的群集性呈现方式”,因其新颖创见被《装饰》杂志评为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提出的“原型创生”“画面建构”“摹制歧生”三分法揭示了民间剪纸图像生成的内在规律;对剪纸人物图像的“伛偻式”“厚服式”,动物造型的“与伴式”“拟人式”等分析,开辟了剪纸图像阐释的新视野;对“繁美与雅致”“朴拙与灵动”“地域四分法”的风格描述澄清了民间剪纸描述的混淆,并将风格建构在具体的地域文化场景中。

图片8.png

著作撰写得到了多位剪纸界艺术家和学者的支持和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说,《胶东剪纸研究》是学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山东著名民艺专家和剪纸学者鲍家虎先生指出,“山东剪纸以胶东剪纸最为丰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胶东土地上基层文化的突出代表。目前,剪纸艺人、作者、收藏者、研究者众多,但像孟宪平这样以胶东剪纸为课题,身体力行作全面调查和研究的还是曲指可数,并且为孟老师能洋洋洒洒写出30多万字的力著而深感敬佩。前几年笔者主编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胶东卷》上下两册,主要内容是以图为主;而孟老师的《胶东剪纸研究》却以理论文字为主。如两相参照,可谓相互补充的姐妹篇,也是山东剪纸研究的巨大工程并共同影响后世。”

图片9.png

曲绍平教授在项目研究中给予了持续性的关注和支持。作为鲁东大学胶东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曲教授深知对民间剪纸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关于本书他指出,“胶东民间艺术的系统性研究需要理论水平更高的人员参与,也需要研究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胶东剪纸研究的现实状况,孟宪平老师迎难而上,经过艰苦的文献研读,图像、实物材料分析以及与相关研究者和艺人的调查交流,完成了这本著作。他提出以民俗剪纸、民艺剪纸、现代剪纸的研究框架展开对胶东剪纸的体系性研究,从艺术学、图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多角度清晰细腻地阐述了胶东剪纸的发展演变历史。他的研究和阐释方法多有原创性,对胶东剪纸的核心问题——现代发展趋势做了充分而有力的阐释。这本著作填补了胶东剪纸体系性学术研究的空白,对提升胶东民间剪纸艺术的学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图片10.png

烟台剪纸博物馆馆长、胶东剪纸收藏家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强先生,在项目研究中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看到这本著作的书稿后,他用十分真挚的话语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和宪平兄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相识,源于他供职于鲁东大学期间对胶东剪纸的研究。受地域文化影响,烟台几所大学出现了几位在胶东剪纸收藏、研究和保护等方面颇有成就的学者,宪平兄即为其中之一。看过他写的样书后,我不禁惊呼一声好。他的研究成果让我惊讶,这本书对于胶东剪纸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所涉内容十分广泛,这是过去的研究者没有做过的。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宪平兄对胶东剪纸的热爱。”李强先生数十年来投身胶东剪纸收藏和研究,不仅有多种著述,还收藏有大批珍贵的早期剪纸原本和熏样。在我们相识相知的日子里,观看他的收藏充实了我对民间剪纸的真实体验,为开展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11.png

山东工商学院的郭万祥教授也是一位十分有才华和成就的胶东剪纸收藏家和艺术家。我和郭教授也是因剪纸相识,多次去他的住所和工作室观摩他丰富而精美的收藏,听他讲述动人的剪纸调研和收藏的往事。他很认真地阅读了本书文稿,很热情地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和孟老师是多年的同道好友。他多年来对民间艺术吸收和融汇,在研究中将自己的审美取向紧紧贴近本土文化,写出这样一本著作,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即研究过去又紧跟时代,对民间艺术的整体思考迸发出热烈的火花。《胶东剪纸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严谨的文字论述,通过文字和丰富的纹样分析对胶东剪纸做了细致的研究,把纹样造型、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剪纸所蕰涵的传统文化寓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享受和品味。”

微信图片_20241111122232.png

《胶东剪纸研究》力图通过丰富的剪纸图像及其对它们的分析,展开饶有趣味的观念和意涵的探讨。书中引用和讨论的剪纸作品,多引自公开发表的剪纸画册,部分也使用了网站和期刊图片。除少数情况外,剪纸提供者多为收藏家而非创作者,这是民间剪纸性质决定的:大多为民间传承性和复制性图像。毫无疑问,正是收藏家和学者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并使用这些珍贵的民间剪纸资料。著作呈现了对胶东剪纸进行的思考,试图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颖的看法,但仍需承认,这些思考是尝试性的。也许研究的真正价值正蕴藏在这种有趣味的、尝试性的探究之中。

图片13.png

(文/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2024年11月)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孟宪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