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宋庄陶瓷协会
中国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
吕品昌
执行策展人
钞子伟
学术主持
宋伟光
展览统筹
徐嘉敏、钞子艺、黄镇
顾问
周国桢、隋建国、孙家钵
主任委员
吕品昌
副主任委员
郅敏、钞子伟
成员
吴越申、董博、王少军、方力钧、郑宁、刘正、左正尧、朱乐耕、陆斌、李见深、远宏、周光真、邱耿钰、宋伟光、夏和兴、马佩、黄胜、赵兰涛、陈烈汉、吴永平、陈进林、钞子艺、黄镇、丁易名、熊开波、马军、邢之
协办单位
北京国中陶瓷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美术馆
北京通州文旅协会
艺高百利艺术展览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陶瓷院)、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易名、马军、王少军、王世刚、王忠全、王京成、王俊远、王艳艳、王浩龙、王爽、王登、方力钧、左正尧、白明亮、包筱瑜、冯都通、冯澍、司秋利、吕品昌、吕琼雯、朱乐耕、朱尚熹、朱勇、任峰、刘士铭、刘丹华、刘正、刘志军、刘保雷、刘浩然、刘谦、刘颖睿、安然、孙晓晨、孙家钵、苏献忠、李见深、李占洋、李伟、李冰、李庆利、李南南、李燕蓉、杨帆、杨志、丽莎、时子媛、吴茜、邱耿钰、余剑锋、张三聪、张婧婧、张琴玉、张琨、陆斌、陈云贵、陈君、陈金旺、陈洁、陈烈汉、邵长宗、郅敏、罗瑾、岳峻、金文伟、周国桢、周璇、庞少贤、郑冬梅、郑宁、郑智君、孟胡蝶、孟福伟、孟德武、赵兰涛、赵俊璞、刘梦佳、郝伟乐、胡学富、钞氏兄弟(钞子艺、钞子伟)、施琳琳、姜波、姚永康、耿雪、夏和兴、夏学兵、柴国良、张馨月、徐结根、徐悦涵、郭宝寨、唐珂、涂志新、黄山、黄伟红、黄细乐、黄胜、黄美尧、黄敏、曹春生、曹智勇、康新科、董琳、蒋汐、韩文明、景怀宇、谢长敏、谢璇、喻建辉、詹伟、蔡梅之、谭斌、熊开波、戴雨享、戴耘、魏华。
郑宁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对于中国陶瓷的诸种类型都有着近乎痴迷的博爱,既创作精致的紫砂,也善做古朴的陶、清隽的青花。贯穿于艺术与学术之间的,是郑宁对于陶艺之精神的不断追溯和苦心钻研。
郑宁在作品和研究中践行了自己的原则。他的作品风格质朴,有平淡天真的清雅之风;他在研究中力求严谨,早年著作《陶艺的釉》就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总结出的釉料调配指南,较早地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陶艺创作。这部书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结晶,郑宁说:要把“死”的东西说“活”,而万不能把“活”的东西说“死”了。他提倡学术与艺术互相支撑,互为表里。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器”的变迁中,“道”的精神源流不断。对于学人郑宁来说,探讨中国陶瓷艺术传统精神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对现实的启示,研究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应当是使过去的、消失了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充满活力,使之再生,而不是简单地收集与整理遗物。他认同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观点,即真正的美产生于由自然而发时,产生于与民众交往时,产生于成为日常生活的朋友时。
(文/孟彤,摘自《专访郑宁:流水淡然去,心舟随意行》)
参展作品
《圆梦》 紫砂 14x11x20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