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解析·再造——冯崇利雕塑解读(摘选)
冯崇利是2000年之后崭露头角的新一代雕塑家。这个时期,雕塑界的创作背景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而言,经过了大规模外来文化的引进,经历了“中西之争”、“传统和现代之争”的种种论战,2000年以后的雕塑界,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国际艺术资讯,反而能够以比较清醒、理智、有选择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同时,开放初期所出现的那种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浮躁、片面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在新世纪,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有了这样的共识: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工作之一,并不是加速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发现差异,彰显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当然,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很重要。继承传统不是抱残守阙和固步自封,而传统的价值恰好就是它的那种生长性,它能够面向未来,面向当下进行新的转化和生成,使传统成为活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
冯崇利正是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开始他的雕塑创作的。
如何解读冯崇利的雕塑呢?纵观他的雕塑创作过程,我们发现,探究、解析、重构是其中三个重要环节,他正是通过这三个环节,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个人的语言面貌,使他的作品成为从传统面向现代进行转化的成功个案。
所谓探究,指的是冯崇利的知识状态,它既包括了对学院雕塑体系的学习和领会,更是指在他基于创作的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会。所谓解析,是指冯崇利面对众多的雕塑资源,如何分析、判断;如何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将它们从原来的形态中抽离出来,成为新的创作资源的过程。所谓再造,是指冯崇利在雕塑上的新贡献,是他的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个人形式和语言形态。
如果对冯崇利的雕塑进行形式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五种方式:线条和平面,正形和负形,闭合和开放,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
探究、解析、再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冯崇利在这个过程中用他自己的方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探究、解析、再造的路没有尽头,冯崇利在他创作的路上还会遇到新问题,他也会采用新的方法,而我们,则是期待他新的作品的问世。
(文/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导,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
代表作品
《熔铸-竹风》/冯崇利/不锈钢、钢/高235cm/2014/中国美术馆收藏
《竹痕-2》/冯崇利/不锈钢、钢/40x25x13cm/2016/中国美术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