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王刚首次明确提出并实践“宇宙生态艺术”这一新概念。他于2023年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创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鹤岗大地之眼》,将“宇宙生态艺术”的概念融入公共艺术,将艺术从传统的美学范畴提升至生态哲学与宇宙观的层面,结合生态养护、哲学反思与宇宙视角,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转型提供了具有思想深度与行动力的范本。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唤醒人类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并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
王刚创作《鹤岗大地之眼》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探索的延续。他早在2007年创作的《老万-大地浮雕》和2015-2017年在新疆创作的《大地生长》《大地凝视》,已展现对“大地共生”主题的关注。而《鹤岗大地之眼》则进一步将视野扩展至宇宙维度,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以“宇宙生态”为核心的大地生态艺术实践,兼具生态养护、哲学思辨与公共参与的多重意义。
国际公共视野站邀请王刚先生,就他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入访谈。
记者:王刚老师您好,近二十年来,您创作了多个体量巨大的大地艺术作品。被称为“中国大地艺术先行者”,能简单介绍一下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吗?
王刚:2007年,我在中原工学院新校区待硬化的“弘德广场”上,创作了第一个大地艺术作品《老万-大地浮雕》。带领师生2000多人次,挖土堆塑了96座老万头像,每个100平方。他们形态各异,按地球经纬格式排列。3000多学生环绕头像高呼:“我是炎黄子孙,我是大地的儿女”。炎黄是中国的,大地是世界的。这个创作得到了学校党委、院办、各系部的大力支持。
《老万-大地浮雕》,2007年,中原工学院待硬化的“弘德广场”,五千多师生参与
《老万-大地浮雕》,96座头像浮雕按地球经纬格式排列每个头像100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