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够走进优质的展览。这么多观众把走进美术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在美术馆哪怕不看展览,喝杯咖啡也是一种精神的陶冶。
羊城晚报:现在中国在盖美术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有些美术馆的馆藏和策展水平,似乎跟它的场馆本身有些距离?
范迪安:是啊,美术馆看上去就是以展览面向公众,但是展览二字后面有很大的学术支撑。这些年,美术馆的建设在进入快车道。与之相伴的,就是美术馆的专业准备,特别是学术队伍的建设已经是一个显著而迫切的难题。
我经常说,美术馆需要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展览策划者,通过展览策划、作品组织,形成展览叙事,使得艺术和今天的社会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对应关系。这就跟一部电影一样,一台剧一样,你要有好的剧本吧?剧本是一剧之本,所以展览策划就决定了展览最后呈现出来的文化感染力,也包括学术的内在魅力。
第二种人是公共美育者。美术馆是整个社会美育的大学校,是人们美育的终身课堂。全民美育一方面需要作品说话,另一方面更需要公共教育服务,让更多人在走进美术馆后更多、更深入地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的魅力。
第三种人是文创设计者。国际上很多艺术博物馆,每举办一个展览都要配套开发一大批文创产品,让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带回家,让观众留下记忆。同时,通过文创产品也是为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支持。
羊城晚报:今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得非常迅速,对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可能也不小。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范迪安:是的,时代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拓展了创造的新空间。今天的智能图像,有时候它能够通过知识的阅读和新技术的表达,形成了各种图像,甚至可以称之为图像的奇观。我们要看到科技的新发展和艺术的紧密交融,这是对艺术创作有帮助的、有促进的重要力量。
但是,事情一定要分成两方面看。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能够产生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它只是打开了我们许多以往没有感受过的视觉的景像。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马良的神笔,也就是说,输进一个指令,或者在与它对话的过程中,它就可以产生你以往只能在想象中所感受的画面和造型。
但是对于美术来说,对美的发现、表达和创造,这是每个创作者自己精神的劳动、心理的活动,既包括了知识经验,更体现了意志和情感。笔随心韵的创作过程,我认为目前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美术创作最可贵的优长、优点。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