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后者而言,“亚洲数字艺术展”一直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己任。我们制定了面向青少年的奖项和公共教育计划,把历年优秀作品逐步开发成课程。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它还是一种文化,是让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理念深植孩子们的心灵。
只有在这两端,同时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力量激发出来,我们才可能连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新一代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带着“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团队,不断帮助科学家们做科普,甚至做科学杂志的封面设计。6年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几位年轻科学家来找我。他们说:“我们想要做一本中国的《自然》或《科学》杂志,所有的人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们,觉得我们疯了。”当时,我便把手伸了过去,志同道合无需犹豫。我专门组建了一支团队,为他们创办的《创新》杂志做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视频。这本杂志一经面世就惊艳了众人。
数字艺术的活跃程度,是一个地区艺术家创造力的直接反映,也是一个地区技术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技术运用的广度的直接体现,或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表现。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则是核心区域。相信在“亚洲数字艺术展”的持续助力下,北京将构筑起数字艺术新高地。
(文/邱志杰,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2025年4月13日8版美术副刊,来源:人民日报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