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孔子》。摄影:丸家
《问道》之《老子》。图片由郑州普罗理想国·艺术文化中心提供
穿过《问道》这扇大门,从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左丘明、司马迁,到屈原、陆游、苏轼,再到辜鸿铭、黄宾虹、于佑任,再到焦裕禄、袁隆平、雷锋,近160件刻画中国历史名人的雕塑,鸿篇巨制一般组成了一幅中国光辉的历史文明图景。在郑州普罗理想国·艺术文化中心,它们伫立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营造出一股深沉磅礴的气势。
而它们的数量还不及吴为山作品总量的三分之一。
·郑州普罗理想国·艺术文化中心“丹心铸魂”展览现场
摄影:丸家
“我塑造的虽然是人物,但更想借由这些雕塑表达出时代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吴为山说。
时间要回到1992年,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塑像成为吴为山为历史名人塑像的原点。
当年林散之之子林昌午邀请吴为山创作,29岁的他因要为文化巨匠塑像深感压力。为了“走近”林散之,每天晚上当家人熟睡之后,从诗、书到画,吴为山研读林散之的思想和创作。经过漫长的思考和精心的钻研,这件雕塑不仅生动地还原了林散之的形貌,也表现了林先生的精神,迎来了林昌午最简单也是最高的褒奖:父亲活了。
《林散之》。图片源自网络
这次经历像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吴为山对自己的创作信心,然而能把这项事业坚持了近40年则是因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处在社会转型期,很多年轻人可以对某些明星如数家珍,但问起我们国家的文化人、学者、科学家,却茫然不知所措。有感于这样的现实,我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世人不要忘了他们。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巨匠,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灵魂。”吴为山说。
虽然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根本没有任何形象参考,后世虽然不乏想象,但却远远没有吴为山创作的灵性和深度。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地的考察来思考创作,不仅塑造出形象,也刻画出人物的气魄和精神。
《孔子》是吴为山反复创作的人物。他不只是简单还原一位老者形象,而是创造性地把他的身体塑造出泰山一般的稳重。不仅刻画出孔子的智者神采,还呈现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吴为山说。“孔子就是文化的泰山,一座中华文明不可忽视的巅峰。”
《孔子》。摄影:丸家
在创作《老子》的时候,他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也融入到造型之中。《老子》食指单指指向天空,身体以写意的手法被塑造成似鼎似钟的形象,内刻《道德经》,以隐喻“满腹经纶”的特征。
这座雕塑放在水中也恰到好处,彰显着老子“上善若水”的哲理智慧。
·《上善若水——老子》。摄影:丸家
《孔子》。摄影:丸家
不论是屈原、韩愈等历史名人,还是齐白石、于右任、阿炳等现代文化名人,抑或是焦裕禄、王继才、袁隆平等英雄楷模,这些雕塑原本只是平凡的泥土却经过吴为山的手,幻化出形貌兼备的形象。
吴为山曾经说过:“只有把精神、理念、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灵魂里面,作品才能生发出最大的感染力。”
《雷锋》。摄影:丸家
不同于写实主义的雕塑创作,也不完全同于抽象主义的刻画,吴为山的创作另辟蹊径,用“写意雕塑”的创作方式找到了中国雕塑新的表达方式。他曾经撰文写道,“写意是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并具有审美共通性,因而写意雕塑拥有取之不尽的共享资源。”而这并非信口开河。
吴为山花了大量的精力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石刻等等之中,发现了“写意”这个核心的理论。他曾这样写道,“中国的写意雕塑,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现。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区别于‘几何化’。另一方面,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
《踏马踢花香》。摄影:丸家
“民间泥塑、汉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写意雕塑虽不是作者直接对着对象写生,但处处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迹,倒是在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以及潜意识中的变形等。”正如齐白石之言: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的确,只要细看吴为山的雕塑,那些若隐若现的痕迹,或尖锐或圆润的拐角,或平缓的层层叠叠,抑或是迅疾的笔触,既可见斧凿、刀刻、棒打、雕琢的力量,也有书法一般笔走龙蛇的轻盈。在形似之外,神似更击中人心。
《老子出关》
郑州普罗理想国·艺术文化中心“丹心铸魂”展览现场。
摄影:丸家
吴为山成长于传统的学院派环境,也曾访学于欧洲陶艺工作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不过民间技艺灵活多变的手法对我的影响最大。”
他的雕塑虽不是处处按照真实的形象、比例来刻画,在结合泥塑等民间艺人的多种手法之时,每一个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从大地、泥土中自然拔地而起而出。那种浑然崛起的力量和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定格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
郑州普罗理想国·艺术文化中心“丹心铸魂”展览现场。
摄影:丸家
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李白》这尊雕塑。
李白昂扬着身躯,抬着头,但吴为山并不在他的身形上着笔,而是在他的袖子上大做文章。袖子像一张大扇子一样翻飞,又像一片云朵一样飞逸灵动,犹如书法泼墨一般的造型,张扬出浪漫主义的气质。——真是难以相信,坚硬的材质居然能有这种飞动的灵气。这尊雕像,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经典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摄影:丸家
吴为山还用自己的表达和想象,还原了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情景。
杜甫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也略带丝丝愉悦,他的裙摆下聚集着可爱的小鸽子。而杜甫草堂附近的邻居,有带酒的农民,有会吟诗作对的文人,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图景。此外杜甫的长安时期、夔州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生活,也在吴为山的创作下生动呈现。
不同于李白造型的飘逸,杜甫的塑造更为内敛,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注入雕像之中,形成一幅叙事组诗一样的画面。
《杜甫草堂组雕·流寓秦州》
《杜甫草堂组雕·洞庭余响》。摄影:丸家
它们是雕塑,它们也像是对杜甫诗歌直接形象的再现。站在它们的面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的诗句在脑海中纷至沓来……也许是对杜甫深有感触,吴为山讲起这组作品时,显得更为激动和有感慨。
吴为山作品欣赏
《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青铜)
58.5cm×55cm×26cm
作于2012年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青铜)
2021年立于希腊古市集
孔子像 重217kg 0.81m×0.7m×2.03m
苏格拉底像 重220kg 0.74m×0.7m×2.03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
吴为山雕塑作品《问道》
伫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
《老子》青铜
《父亲》
《问道——孔子问道老子》青铜
(来源:青岛民盟)
艺术家简介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文科二级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中国哲学三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其卓越的成就与影响力,他被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多国授予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并获颁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勋章、首届中华艺文奖、全国德艺双馨工作者奖、“中华之光”年度人物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他是写意雕塑理论的首创者,出版十多部专著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创作近600件作品,陈列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广场。他的雕塑个展曾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国博物馆、美术馆巡展。
代表作有立于德国的《马克思》雕塑、法国的《百年丰碑》大型雕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旗帜》《马克思与恩格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孔子》、中共中央党校的《问道》及香山革命纪念馆组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