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系美术馆依靠房地产商的投入,不仅可以获取低廉(甚至免费)、紧邻社区人群的用地,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依靠地产母体公司的输血而维持稳定运营。如今这一单一母体供血的机制已被数家美术馆陷入困境的事实证明了其不可持续的本质。针对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国家支持制度和企业赞助机制也仍然不成熟,在美术馆主创者充满理想和热血的“开荒”背后,也有着复杂的与国有或民营资本斡旋与博弈的背景。就西海美术馆而言,在周围的配套地产尚未进入健康而稳定的运营周期(甚至尚未落成)时,让一座大型美术馆孤独地在此运转,是不平衡的。
房地产泡沫是民营美术馆退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经营模式的美术馆各自有各自的难题。经济下行作为背景,客观造成了民营美术馆的资金链困境;一座民营美术馆需要面对更多同类型美术馆的内容和展览票房竞争(尤其在一线城市),也可能被动承受场地方/租赁方内部纠纷造成的连带反应;在那些当代艺术根基相对薄弱的城市,一座民营美术馆的“对手”不仅仅是其他艺术机构,更显著的是其他更“下沉”的文娱消费场所。
“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2024年
与之相对照的是在上海,以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为代表的国资背景的新兴美术馆,在相对稳定的资金和场馆支持下,采取国际合作为主的内容模式,以及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在这座一线城市里拥有了大批的观众,一言以蔽之,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更高。这也离不开上海这座拥有着多元文化消费人群的城市自身的托举。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民营美术馆的必要性正在消退,反而愈发召唤出其自身的价值,无论对于一座城市甚至更广域范围内的艺术生态,还是对于艺术系统自身的发展而言,民营美术馆所拥有的自主性与多元性都十分重要。民营美术馆的退潮正在显现之时,其发展如何“可持续”或者以新的方式再现?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或以简单的判断句式来作答。
(文/姚佳南,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