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最美海边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黯然闭馆——民营馆真的到了退潮期?

“最美海边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黯然闭馆——民营馆真的到了退潮期?
2025-07-04 13:47:3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西海美术馆外景

6月28日,青岛西海美术馆于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青岛西海美术馆自2025年7月1日起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因闭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2021年8月12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的西海美术馆开馆,这座年轻的民营美术馆甚至没有赶上其开馆四周年,便以这则措辞模糊的公告宣布了它的停摆。截至本文发布,该公告已获得三万余阅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网友对这座“最美海边美术馆”的惋惜与怀念,其中不乏美术馆曾经的员工,也有一些网友在公告发出后,于闭馆日到来前自行驱车前往美术馆参观。

这场道别似曾相识。今年一月,上海东一美术馆“停止在原址继续办展”的公告也曾在线上和线下带来过相似的场景,引发过一轮关于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问题的公共讨论。然而,相较于对东一美术馆自身的收支难题,以及在展览竞争激烈的上海所面临的机构竞争压力的探讨,部分观众(尤其来自山东本地)的热议也将西海美术馆的搁浅视作青岛这座城市对它的“辜负”——尚在成长的艺术土壤、难以预测的政策变动,乃至步调错位的经济与文化建设,令西海美术馆成为了城市发展快车道上令人遗憾的牺牲品。

开端之后

隋建国《云中花园/40个瞬间》2021年“超越”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

“以艺术之名,向全球发声,从岛城,激起艺术巨浪”——四年前携开幕展“超越”而开馆的西海美术馆的志向是做国家级规模、国际建造水准的美术馆,彼时,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道:“无论是邀请世界知名建筑大师参与设计,还是国际水准的建造,以及如此有影响力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阵容所呈现的‘超越’大展,都是希望在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向世界传递一种无形的能量。”“超越” 汇聚了亚力克斯·卡茨(Alex Katz)、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刘小东、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宋冬、隋建国、徐冰、尹秀珍、喻红、张晓刚共14位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在特殊时期防控仍然严格的开幕周期里,平均每天都有上千人进馆观展。

“丁乙:流动的无限”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2022年摄影/王闻龙

李维伊作品《年底》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2022年8月,在开馆一周年之际,西海美术馆推出了首个艺术家个案研究性展览“丁乙:流动的无限”,一系列以“海”为灵感的作品在此展览中展出,丁乙也受美术馆7号馆四扇尺度不一菱形窗户启发,特别创作了新作。此后,西海美术馆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性展览陆续呈现了刘商英与马轲个展,2024年的“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则是该系列的终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西海美术馆关注青岛籍艺术家项目的首场展览。

2022年和2024年,西海美术馆两届“TAG·新当代”项目在经过了推举提名-评选的流程之后,分别以“啟航”“离岸”为名,以群展的方式各自展出了十位活跃于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现场的青年艺术家或艺术小组的作品,美术馆还以“TAG·击浪奖”的形式支持其中一位艺术家在西海美术馆举办个展,第一届得主李维伊的个展“险作”在2023年推出,而第二届得主丁鸿丹的个展原定于今年举行,如今或已遥遥无期。此外,西海美术馆也举办了众多国际艺术家的展览,如“曼·雷与缪斯”“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希拉里·佩西斯:惬游”“姜明姬:天地”。

以上基于“系列”或“项目”而规划的展览无疑展示了西海美术馆逐步建立其展览脉络、试图定位其学术核心的努力,然而就在启航离岸之时,一切休止。

悬置的命运

“西海美术馆的最大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座以艺术社区为依托的美术馆。”孟宪伟曾如此描述。西海美术馆所在的艺术社区,是被称之为西海艺术湾(The Artists’ Garden)的山东省及青岛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0亿元。这个地块曾是一片渔村,在规划中,西海艺术湾将包含美术馆、艺术酒店、青年旅舍、写生基地、艺术工作室等板块。2012年,在完成了项目设计任务书的策划之后,孟宪伟请来了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来整体设计包含西海美术馆在内的艺术湾内建筑,请法国景观设计师吉尔·克莱芒(Gilles Clément)担纲美术馆周边八万平方米的景观设计。2016年,西海美术馆开工建设,2019年注册为民办非营利机构,2021年8月开馆,占地面积5837.5平方米,主体建筑17000平方米,12间展厅依海而建。

马轲:前奏与沉思”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2024年

青岛乃至山东的当代艺术土壤是松散的,孟宪伟在美术馆开馆期间曾说,“青岛籍的艺术家有很多,隋建国、王音、臧坤坤等,同时也出现了以收藏当代艺术为主的群体。但因为缺少这些艺术家能够展示和交流的当代艺术空间,他们走出去之后就很少再为艺术活动而回来。西海美术馆恰恰填补了这个缺憾,就像这次参展艺术家隋建国所说:这是他40年来在青岛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展览,就足以说明这点。”

西海艺术湾以西海美术馆为核心,希望在青岛的海岸线上筑起一道艺术的风景,然而如今的景象却是烂尾楼成群,吉尔·克莱芒所设计的室外绿地欠缺打理。艺术湾附近的配套设施也大多处在停工状态。西海艺术湾的建设单位“山东国际海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孟宪伟控股51%,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青岛城投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35%。去年11月,青岛城投正式挂牌转让国际海岸公司35%的股权,捆绑转让该司所持有青岛西海艺术湾管理有限公司35%的股权。两所公司账面都是亏损状态。

国有资本正在全面退出西海艺术湾的经营主体,受让方至今未定,因此,西海艺术湾的命运仍然悬置,这或许也正是西海美术馆公告措辞模糊的原因,若未来有新的资金进入,艺术湾或许就能迎来重启。

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开工奠基仪式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封顶现场

命运悬而未决的不只是西海艺术湾。紧邻着艺术湾,总投资约14亿元的原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在2022年7月完成了主体施工,却因国家异地办学政策的收紧而被迫刹车。2022年8月27日,中共中央美术学院委员会印发了一份关于中央美术学院领导班子分工的通知,其中提到了“青岛基地筹建办公室”,这意味着“青岛校区”已转型为“青岛基地”。这一举措的政策背景来自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2016年7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发布快讯“中央美院与青岛战略合作,建设艺术创新园区与未来设计教学校区”;2019年6月30日,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在西海岸新区奠基。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范迪安是西海美术馆开馆展“超越”的总策展人,也是美术馆数个展览如“游目骋怀:旅德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的策展人,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张子康是“超越”“丁乙:流动的无限”“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赵刚:青岛,青岛”等展览的策展人,也是首届“TAG·新当代”的学术委员会主席。

西海美术馆的学术方向和内容策划离不开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关系,然而,倘若一座美术馆尚未培育起其内部的学术生产体系,或拥有具有独特性的馆藏基础,这意味着真正支撑着艺术机构得以“成立”且拥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主体精神便是脆弱的。

退潮时分

西海艺术湾渲染图 © Ateliers Jean Nouvel

近五年,艺术圈似乎已经习惯了与一所所民营美术馆告别。2019年,因创始人戴志康被立案调查,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开始逐步空置,并最终在今年一月停止运营;2022年8月17日,如今已经重启办展的广东时代美术馆发布的《凛冬将至,匍匐前进》一文在艺术圈引发了不小的震荡;2023年2月,深圳华侨城集团决定终止OCAT馆群的运作;今年二月,上海东一美术馆“停止在原址继续办展”;今年六月,深圳木星美术馆发布闭馆公告,西海美术馆发布闭馆公告。

以上不完全列举的美术馆的闭馆,大部分都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的萧条相关。从1998年成都的上河美术馆开始,二十余年的民营美术馆的主流模式,大抵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高歌猛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靠借贷建造住房,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房地产投机活动盛行,房价出现泡沫。对此,政府为防范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风险,从2020年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周转恶化。”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2023年摄影/黄少丽

地产系美术馆依靠房地产商的投入,不仅可以获取低廉(甚至免费)、紧邻社区人群的用地,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依靠地产母体公司的输血而维持稳定运营。如今这一单一母体供血的机制已被数家美术馆陷入困境的事实证明了其不可持续的本质。针对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国家支持制度和企业赞助机制也仍然不成熟,在美术馆主创者充满理想和热血的“开荒”背后,也有着复杂的与国有或民营资本斡旋与博弈的背景。就西海美术馆而言,在周围的配套地产尚未进入健康而稳定的运营周期(甚至尚未落成)时,让一座大型美术馆孤独地在此运转,是不平衡的。

房地产泡沫是民营美术馆退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经营模式的美术馆各自有各自的难题。经济下行作为背景,客观造成了民营美术馆的资金链困境;一座民营美术馆需要面对更多同类型美术馆的内容和展览票房竞争(尤其在一线城市),也可能被动承受场地方/租赁方内部纠纷造成的连带反应;在那些当代艺术根基相对薄弱的城市,一座民营美术馆的“对手”不仅仅是其他艺术机构,更显著的是其他更“下沉”的文娱消费场所。

“跬步与徘徊:隋建国1974-2024”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2024年

与之相对照的是在上海,以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为代表的国资背景的新兴美术馆,在相对稳定的资金和场馆支持下,采取国际合作为主的内容模式,以及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在这座一线城市里拥有了大批的观众,一言以蔽之,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更高。这也离不开上海这座拥有着多元文化消费人群的城市自身的托举。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民营美术馆的必要性正在消退,反而愈发召唤出其自身的价值,无论对于一座城市甚至更广域范围内的艺术生态,还是对于艺术系统自身的发展而言,民营美术馆所拥有的自主性与多元性都十分重要。民营美术馆的退潮正在显现之时,其发展如何“可持续”或者以新的方式再现?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或以简单的判断句式来作答。

文/姚佳南,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责任编辑:尹子怡)
关键词:青岛西海美术馆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