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多维视野交锋 | “再景观——张杰油画艺术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实录

多维视野交锋 | “再景观——张杰油画艺术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实录
2025-07-04 13:55:2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01.png

研讨会合影

2025年6月21日,重庆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再景观——张杰油画艺术展”学术研讨会,旨在围绕艺术家张杰教授数十年的艺术实践,展开一场跨学科的深度对话。展览主题“再景观”蕴含着双重意涵:它既指涉“身处景观之中”的在场体验,也暗示着“重塑景观”的艺术行动。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06.png

研讨会现场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视觉·媒介·城市”这一核心主题,设置了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学术板块。这种体现了对当代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多维度表达的深入思考。视觉板块聚焦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探讨油画媒介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通过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表现语言,实现对城市景观的现代性转译与感知重塑。媒介板块关注艺术的多维表达策略,研究绘画如何突破平面限制,通过空间叙事、图像传播和场域介入,实现与城市空间的动态对话和意义生产。城市板块将艺术置于社会文化语境,探讨在工具理性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艺术如何以人文关怀介入城市记忆,通过“再景观”实践超越景观社会的异化状态。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10.png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汇聚了艺术史论家、批评家、美术馆管理者,更邀请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者等领域的专家,旨在将对张杰艺术的讨论,从纯粹的艺术史内部议题,拓展至更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张杰教授作为当代中国油画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创作历程,构成了一部视觉的编年史,记录了中国社会从乡土叙事向都市话语的宏大转型。从早期对土地与自然的崇拜,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到近年来聚焦于城市景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张杰的艺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他的画布,成为了反思和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存在状态与集体记忆的独特场域。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14.png

研讨会现场

通过梳理各位专家的发言,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多棱镜式的视角,去审视张杰的艺术,并借由他的“再景观”,重新思考我们自身所处的这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17.pn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19.pn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22.pn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25.pn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韩晶谈到,在重庆美术馆这样一个坐落于两江交汇处的地理与文化“码头”,观看张杰描绘的国际化大都市景观,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度与广度。他作品中隐含的,正是从乡土中国到城镇化中国,再到今天融入全球化语境的都市中国的完整逻辑链条。在这一宏大叙事之下,张杰的艺术同样精心构建了一个微观叙事,即关于重庆这座城市的变迁史。展览中有意并置了民国时期的重庆城市规划图与当下的建成图像,这种“小叙事”的引入,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更是在捍卫一种独特的、属于重庆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展主题“再景观”的内涵便显豁了:它蕴含着一种跨越过去与现在、连接地域与国际的双重审视视野。今天其实我们所处的这个位置非常有趣,我们的脚下不远处就是两江交汇处,在重庆人的文化语境里面,两江交汇就是码头文化的发源地,重庆有一句老话叫做“拜码头”,今天在重庆美术馆,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码头,它也是重庆文化艺术精神的码头。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28.png


“视觉板块”研讨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33.png

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视觉板块”由何桂彦担任学术主持,本场讨论的主要议题为“艺术本体与现代性”“艺术语言与符号化”“艺术表现与感知力”。

他谈到,张杰的艺术创作是中国社会四十年变迁的艺术见证。从四川美术学院的"乡土绘画"到都市化语境,他的艺术轨迹清晰反映了社会转型。其创作历程经历了从写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语言的转化,坚持回归绘画平面性,探索媒介表达可能。艺术语言上,张杰从传统写实走向现代抽象,2010年前后开始向“东方理想”回归,画面呈现东方写意与抒情笔调。近期作品融合表现主义、意象提炼与拼贴技法,采用非人眼视角,拓展绘画视觉经验,贯穿其艺术始终的是深厚的人文关怀。从早期"进城"系列关注边缘群体,到近期作品探讨个体生命存在,张杰始终用艺术见证社会变迁,捍卫个人生命尊严。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36.png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郑工回顾了张杰三次展览艺术主题的持续深化过程,这三个展览主题词——“重叠”、“交错”、“在”——都指向一个核心,即关于“观看”问题的自觉。而本次展览的“在”字,尤为精妙,它强调了一种在场感,一种沉浸式的、不断重置的观察。这种观察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张杰先生所钟情的“市井”主题,这种对日常世界的持续关注,构成了他自21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基石。他的观看,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关于现代性与人的存在的视觉表达。他从“多维与多向”“移动与漂浮”“俯视与平视”三个层面解析了张杰艺术创作的内涵。他强调,张杰的艺术与重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高度吻合,这种吻合首先体现在张杰微妙又富含生命力的“张杰灰”与重庆火辣辣的“重庆红”并置,这种并置构成了他对张杰绘画与重庆这座城市内在关联的总体认识。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39.png

吴永强(四川大学教授)

吴永强谈到,张杰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切入点,去探讨艺术如何感知并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张杰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普通民众生活与命运的深切关切,尤其聚焦于一种“底层叙事”。他的绘画敏锐地捕捉并反思了城市景观的剧烈变迁,对城市化本身提出了反思。张杰以重庆为样本,探讨了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碰撞与离合。这一切深刻的社会性思考,都是通过极具个人特质的艺术语言来完成的。吴永强总结到,张杰是以一种诗意而有力的方式,切入了现实的深处,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视觉见证。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43.png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于洋认为,张杰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创作,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深化,也为我们思考当代艺术如何表现城市这一核心命题,提供了极富价值的个案与深刻的启示。当代绘画中表现城市所面临的根本性难题在于过于,我们对其熟悉而难以表现。于洋从“城市与人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肌理与绘画性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张杰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深刻解读。他强调,正如策展人韩晶在前言中引用的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张杰的艺术,正是立足于现实之“景”,通过充满绘画性的语言,注入了深切的“人”的关怀与反思。张杰的创作建构性地延续了川美艺术书写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优秀传统。面对钢筋水泥的森林,他成功地赋予了这些冰冷景观以抒情的、感性的温度,这在当代艺术中尤为难得。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47.png

杨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大学教授)

杨卫强调,在分析张杰教授的艺术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视觉语言的层面,而应将其置于一个由城市、学院和个人精神世界构成的三重语境中进行考察。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性格,为在地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川美注重“回看”的艺术血脉和历史传统恰恰与重庆这座城市予人深沉的历史感相契合;张杰独特的“形而上的凝视”和人文主义的视野,也是其作品最能触动人心之处。这种绘画语言实现了“古代地图与现代写生的融合”“平面性与立体感的交织”“写意性与写实性的叠加”三个层面的融合与交织,塑造了其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深度,也标志着张杰艺术探索的逻辑递进——从对城市的人文关怀,升华到了艺术语言的高度提炼。其作品在二维平面上所创造出的那种独特的、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深刻质感,或可称之为“浮雕绘画”。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51.png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礼宾谈到,此次展览促使他对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脉络,乃至当代绘画的现实意义,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重估。过去对川美认知多限于“伤痕美术”与“卡通一代”,而张杰这代艺术家的探索未受足够重视。他借用“景观社会”理论框架展开讨论,现代社会生活成景观积聚,艺术需直面此问题。张杰的艺术给出答案:写生应去城市中心,其创作是刺破“景观社会”的“作为方法的新现实主义”实践。这种新现实主义通过三种策略对抗景观遮蔽:一是利用细节探寻资本与权力痕迹;二是以非刻板印象的“典型性”揭示景观虚假;三是赋予无名者面孔与生命。同时,它推动艺术语言革新,融合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元素,在AI时代展现绘画的“可感知力”。张杰的实践示范了当代现实主义的可能,是对抗景观社会的有力尝试。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55.png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杨宇振提出,他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参与跨界对话,让他获得了对世界更整全的理解,张杰的展览为反思城市问题及艺术批判性角色提供契机。首先是视角,重庆作为非平原城市无固定唯一视角,魅力在于多维度观看可能,张杰画作抓住了这一超越平原城市观看模式的特质。其次,其作品是对“都市奇观”的再现又超越再现,通过拼接历史与当代、并置规划蓝图与建成现实,以艺术张力激发对现代性的思考,具极强思辨性,对建筑与规划专业有重大启发,以艺术方式呈现与诘问“在景观”的都市状况。总之,张杰的艺术实践展示了介入现实的有效方式,提醒我们需以批判性视野审视建成环境及背后关系,让创造触及时代本质。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658.png

何智亚(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顾问)

何智亚作为一名在重庆生活数十年的城市规划师,借个人老照片与张杰画作展开对话,既致敬城市与他的艺术实践,也助观者理解重庆魅力。重庆的城市特质,可以概括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其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市民坚韧拼搏。何智亚的照片记录了其独特景观与变迁:三十多座跨江桥、轻轨穿楼,以及江北嘴、解放碑从旧貌到新颜的转变,还包括老街巷市井生活、农民工与“棒棒军”等场景,这些与张杰画作中对城市的描绘形成对照。张杰的绘画提炼、升华与反思了城市变迁,其创作艰难令人感佩,愿他继续描绘重庆,创作出更多佳作。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05.jpg

董虹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董虹霞做了主题为“地图作为路径:张杰《渝城图》系列作品中的地方情结与空间游戏”的发言,从一个微观的切入点分享对本次展览中一个特别关注的系列的思考——即2022年的新作《渝城图》系列。从三方面展开:首先,“以地图为方法的当代性”,该系列在历史与现实间建立深刻对话,是中国当代艺术地理学研究的绝佳案例。其次,“作品中蕴含的‘母城’地方情结”,通过将历史地图作基底,把渝中半岛整个母城的时空结构引入画面,与以往仅描绘母城片段不同。最后,“我所感受到的三重空间旅行”,一是“系列空间叙事”,三件作品整体看,拼贴不同时期地图与现代景观,视觉扩展与历史时间顺序错位;二是“画中空间叙事”,借肌理和色彩融合地图与现代建筑;三是“图文空间叙事”,对地图文字选择性呈现与遮蔽。总之,该系列融合地方情结、历史记忆与空间叙事,提供理解城市等的全新视角。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12.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14.jpg

展览现场


“媒介板块”研讨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27.jpg

韩晶(四川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媒介板块”由韩晶担任学术主持,本场讨论的主要议题为“空间叙事”“图像传播”“场域介入”。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30.jpg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黄宗贤谈到,他对张杰的艺术创作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其创作的核心母题是社会景观,可归纳为物质(城市建设)、生存(人的处境)、文化(历史记忆)三个维度,构成独特“社会风景”,与当下流行的社会性绘画有根本不同。差异在于其艺术贯穿着“忧患意识”“下沉视野”和对虚假景观的“诗意抵御”,内核是对多种根本性焦虑的深刻体察。当下艺术的焦虑常表现为破碎等视觉形态,而张杰以“诗化的言说”,将立场融入情感与生命体验。张杰艺术的内在张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与环境的矛盾,展现城市化中“人的被挤压”;二是记忆与现实的割裂,通过并置历史地图与当代城市引发思考;三是中心与边缘的博弈,揭示相关命题。张杰的创作是为漂泊灵魂造像,他在油画创作中构建了“中式当代表达”,融合历史厚度与当代温度,为重庆留下视觉档案,也让我们看到希望之光。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33.jpg

冀鹏程(《美术》杂志社社长)

冀鹏程回顾了自己2002年到重庆求学的个人经历,对张杰的展览倍感亲切。策展前言中“构建东方传统的西方文化艺术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启发他联想到赵无极艺术中的“呼吸”“景深”“光”,张杰新作也有三种融合:东方美学与西方媒介、秩序性与思辨性、符号性与“全知视角”的投射性,二者创作方法论有内在统一。他谈到,张杰艺术有跨文化特征,将东方传统哲学内核与西方油画语言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当代油画提供范本。其创作有深刻社会学意涵,构建完整社会学叙事,体现川美人文关怀。其艺术轨迹从“乡土诗学”到“都市批判”再到城市景观宏大叙事,如视觉编年史。他总结到,张杰艺术有三重价值:美学上为本土文化创新提供范例;社会学上是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视觉读本;艺术史上勾勒艺术家与时代同行轨迹。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40.jpg

冯知军(《中国美术报》副总编辑)

冯知军谈到,系统观看张杰的城市景观系列作品后,他对其艺术有了整体认识。他认为,张杰似在探索如何建构真正中国的当代油画,可从三方面解析:一是艺术语言的坚守与开拓。其创作在色彩与肌理上持续探索,关联艺术与哲学,作品承载对现实的哲学思考。古地图、规划蓝图与油画结合的作品,为传统架上绘画的当代拓展提供思路,体现出一脉相承的探索精神。二是情感的亲近与疏离。作品捕捉人们对城市的复杂情感,以现实主义关怀介入城市议题,又与对象保持距离,用冷静审视赋予作品思辨性,重庆与他相互成就。三是城市的虚幻与真实。通过时空交错、建筑悬浮等手法,呈现城市虚幻感,鸟瞰视角与拼贴等手法创造出虚实结合的世界,引发对景观与自身存在关系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43.jpg

潘闻丞(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

潘闻丞作为油画家,从绘画视角分享了对张杰作品的感受。他谈到,此次研讨会聚焦城市风景,汇聚规划、建筑等多领域专家,形成跨界对话。城市风景难画,因视觉元素重复易显单调,当下AI时代,关键在于画得“有意思”。张杰的城市风景便很“有意思”,展览“再景观”体现观看方式转换。他借无人机等科技以空中视角,从无序建筑中寻得有序且富游戏感的形式结构,画作兼具写意与严谨,肌理值得研究,技术服务于“绘画感”,需观原作体会。他强调,张杰艺术作品有两点突出:在重复符号中体现不重复的匠心;将平凡题材画得极不平凡。最后,作为美术馆管理者,潘闻丞希望张杰能够到贵州创作展览,与当地画家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47.jpg

李向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BA向北设计创始人)

李向北谈到,他与张杰相识已久,张杰作品中写意且富光感的山水曾深深打动了他,而亲临作品前感受到的肌理中蕴含的力量感更震撼。绘画技术探究不是最重要的,核心是整体意象与力量,张杰的作品在宏观城市与微观砖石间切换的能力构成独特魅力。作为建筑师,李向北发现与画家有相通之处,都关注形态等要素。他谈到,思想家吉迪恩在《空间、时间与建筑》中提出了“未建成”的概念,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张杰的绘画,恰恰以一种深刻的方式,触及了这种进化的过程,是对“场所精神”演变的视觉转译。他的创作在对重庆的观察与情感基础上,创造出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幻境”,捕捉并升华了城市的“场所精神”。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51.jpg

邱志军(福建省美术馆馆长)

邱志军谈到,自己首次全面感受张杰作品,深受震撼。结合自身生活背景,邱志军对《祈福》与《空巢记》感触尤深。福建宗族文化与民间信仰浓厚,《祈福》让他联想到宗祠文化,其内核是对家族、家国的认同与维系,体现以家为本位的关系网络。而《空巢记》直击“空巢”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如乡村空心化、城市邻里陌生,反映传统关系在现代化中被消解。张杰将两主题并置,叩问社会转型中我们失去什么、该如何自处。张杰的艺术记录时代,思考未来生存方式,警示精神家园失落,呼吁重建情感连接,具重要时代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54.jpg

熊宇(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

熊宇提出,要深刻理解张杰的艺术,需从两维度切入,一是其作品与重庆地理及社会现实的深度捆绑,二是其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文脉中的位置。张杰的创作根源贯穿统一地域与社会逻辑。以“地域学”视角分析,如“棒棒军”的描绘,展现重庆底层民众在城市变迁中的生存状态,体现地域逻辑在不同时代的显现。置于川美脉络看,其作品对颜料、肌理的处理,继承并发扬了川美对绘画材料的探索传统,且融合了关注现实的批判性传统,标志着川美传统在新时代的演进。总之,解读张杰的创作需跨学科综合研究,方能触及深度与广度。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757.jpg

刘向晖(UDG深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刘向晖作为建筑师,用建筑理论家科林・罗的“拼贴城市”与“现象透明性”概念展开对张杰作品的分析。《拼贴城市》反对现代主义静态规划,主张城市是历史与现实碎片的拼贴集合体。“现象透明性”指感知多个重叠空间层次,带来含混性以洞察表象背后机制。重庆这座城市的物理现实以及张杰的绘画语言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同构性。张杰画作中,传统文化、农民工等六大主题构成城市“拼贴”,提供具“现象透明性”的重庆发展视野,揭示城市复杂性与矛盾。张杰绘画语言与重庆“3D魔幻都市”的物理现实同构,是适应描绘对象的“形式必然性”选择,实现了理论、现实与艺术的交汇。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01.jpg

马琳(上海美术馆副馆长)

马琳围绕展览标题“再景观”,结合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提出对张杰作品的解读:在图像饱和时代,其绘画实践是独特的抵抗与深邃的“观看”之道。张杰坚守风景绘画,回应着时代问题。张杰描绘的是“绘画性景观模型”,经过滤、重组和情绪处理,捕捉城市化中的“时间断裂感与空间压迫感”,以“高密度”语言策略营造视觉迷宫,其构图与视线控制成“视线管理机制”。张杰的作品存在一种核心悖论,即本身“景观化”却批判“景观”。绘画媒介的反景观特质与景观视觉语言结合,产生批判性张力,类似“异轨”战术。综上,张杰的艺术是对观看本身的反思,提醒人们看见城市不等于理解它。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04.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07.jpg

展览现场


“城市板块”研讨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12.jpg

何智亚(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视觉板块”由何智亚担任学术主持,本场讨论的主要议题为“工具理性与人文温度”“城市更新与个体记忆”“从景观社会到再景观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15.jpg

徐千里(重庆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

作为资深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徐千里认为张杰的艺术是对专业领域的重要批判性介入,其作品能让我们反思当代城市建设的观念误区,尤其是对“网红”地标的盲目痴迷,其创作题材转变是对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与敏锐回应。“景观社会”在城市规划中表现为创造肤浅“网红”景点,这导致城市“缺乏深度”,是将形象置于实质之上的误区。张杰的高空俯瞰视角是冷静客观的“全景式表现和观察”,是分析工具。当下城市规划者常忽视街道这一关键公共空间,而张杰的绘画在艺术再现与城市建设间架起桥梁,融合了德波的社会批判与雅各布斯的空间批判,既描绘非人性景观,又呼唤人性化生活回归。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18.jpg

李世煜(原重庆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

李世煜向张杰发出倡议,希望他超越现实记录者,成为未来城市构想者,创立“理想派”与“未来派”绘画,不仅描绘城市现状,更展现城市应有的模样。李世煜批判重庆部分地标建筑:大剧院是缺乏原创的“印象派”舶来品,来福士广场是破坏天际线的“野兽派”。艺术应承担引领责任,期望张杰在现有流派基础上创新,描绘理想中的重庆美术馆、朝天门新景观等,以艺术畅想未来。他谈到,艺术有强大社会功能,可提升公众审美、影响决策者,助力重庆成为有文化内涵的国际化大都市。李世煜提出,自己视艺术家为建设未来的重要同盟,希望一起创造基于人文理想与审美高度的“更好”景观。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22.jpg

张杰(湖北美院美术馆馆长)

来自湖北的张杰从“艺术家解读艺术家”的视角出发,避开宏大理论,以更个人化的方式解读张杰作品。他认为,重庆张杰的创作源于对重庆一生的热爱,其性格特质可从绘画风格中看出,“世界这么大,但我心中只有一座城”精准概括了这一点,他与重庆的发展密不可分。张杰的性格有三种川渝人的特质:浪漫热情,体现在融合印象派与中国水墨画韵味的色彩中;执着坚韧,显现在笔法和肌理处理上;高度责任感,反映在对建筑与结构的坚实写实描绘中。湖北张杰在发言中提醒规划师,城市更新可能“消耗”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希望为研讨会提供人文主义平衡,触及记忆与发展的冲突这一核心主题。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25.jpg

查常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查常平提出将张杰笔下的城市景观解读为“废墟都市”的寓言,这并非物理战争的废墟,而是社会从前现代急速进入后现代过程中,精神与社会位移的体现。中国经历了压缩式转型,未完成前现代到现代的过渡就卷入后现代全球化浪潮,其以城市化、消费化、信息化为标志,张杰作品正在前两大背景下展开主题。张杰画中拼贴、破碎的城市空间呈现“废墟”感,源于社会剧变带来的文化失根与价值混乱,即“精神战争”。画中既有前现代残存痕迹,也有消费社会缩影,如“宜家”代表的标准化加剧生活同质性。这种“精神废墟”隐喻物理建设与精神解构同步,描绘了时代精神空虚状态。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29.jpg

尹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尹丹谈到,要把握张杰的艺术,需识别其贯穿创作的核心二元对立结构:“意象”与“框架”或“混沌”与“秩序”的持续张力,这是理解其风格演变与作品驱动力的关键。“意象”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代表主观抒情、近乎混沌的创作冲动;“框架”代表理性人为的秩序化力量,早期体现为电线等人工符号,近期演变为“混沌”与“秩序”的对立:“混沌”象征重庆有机生长的城市形态,“秩序”体现在对摩天大楼窗户网格化的描绘中。还可从“身体”与“地图”二元论解读:规划有序城市依赖“地图”定位,重庆这类混沌城市需依赖“身体”直觉。画作中“车辙”可视为城市“毛细血管”隐喻。这一理论将作品形式与城市生活的身体性经验相连,其绘画重现了体验城市的认知过程。尹丹认为,这种“混沌/秩序”与“身体/地图”二元论,为解释张杰绘画的情感冲击力,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模型。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33.jpg

李为学(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作为一名专攻古典哲学的学者,李为学希望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一种最具历史深度的阐释。他认为,在张杰及其同代川美艺术家的作品中可感知的、那种显著的“焦虑感”和“焦灼感”,其根源并非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一场更为深刻的文明危机:中国传统世界观,特别是其统一的时空观念的崩塌,及其被一种西方的、科学主义的模型所取代的过程。之前讨论中谈到的“张杰灰”色调正是川美“不遮掩”现实困境这一优秀传统的体现,但其背后暗含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即“古典时空观崩塌”。面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其解决之道无法仅靠理论完成,必须在“审美形态”的层面上被探寻和实现。张杰所描绘的,已远不止一座具体的城市,而是在与现代性本身的审美后果进行搏斗。张杰对于一种连贯的艺术形式的探寻,也因此成为了一场更宏大的文化探寻的一部分——即为一个失落了中心的世界,寻找一种新的、连贯的世界观。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37.jpg

熊洁(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

熊洁的发言为研讨会作综合结论,她融合德波、齐美尔的社会批判理论与建筑史视角,指出张杰作品既解剖现代城市化非人化倾向,又孕育人文主义未来愿景,最终援引哈贝马斯思想提出以“交往”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建设路径。张杰作品提供“城乡”视角,呼应研究中国需关注内陆城市化。结合齐美尔理论,其画作传达的感受与都市“神经刺激强化”相关,致精神麻木;依德波理论,重庆“网红城市”景观化图像中,原真性等正消失。张杰作品存在核心矛盾:宏大景观中人的被忽视与特写个体形成“抵抗”,凸显人文温度。批判重庆公租房项目延续缺乏人性化的现代主义规划。以哈贝马斯理论为基,她指现代城市问题源于“工具理性”殖民“生活世界”,解决方案是促进科学、道德、艺术领域开放平等交往,平衡现代性。今天的这场跨界对话,本身就是一次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实践”,它示范了艺术、规划、哲学等领域如何通过对话,共同去完成现代性这一未竟的方案。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40.jpg

微信图片_20250704095856.jpg

展览现场


后记

本次“再景观”学术研讨会,通过一场密集的、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为理解张杰教授的艺术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与现实互动,提供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视角。与会学者的发言,如同一系列焦距不同但都对准同一片风景的镜头,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而深刻的阐释网络。其中,既有基于建筑理论对作品形式的精微分析,也有运用社会学与哲学理论对作品内涵的宏大解读;既有来自艺术史内部的谱系梳理,也有来自城市规划实践者的现实反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非艺术领域专家的参与,极大地拓展了讨论的维度。城市规划师何智亚先生的个人摄影档案,为张杰的艺术表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地景”与现实参照,使绘画与文献形成了有力的互文关系。建筑学者杨宇振、刘向晖与李向北,则从空间生产、建成环境与身体感知的角度,为艺术批评注入了结构性与物质性的分析,使讨论超越了纯粹的图像学范畴。这场研讨会本身,就示范了一种更具整体性的新型文化分析模式。要真正理解一位像张杰这样深度介入城市主题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必须是跨学科的,它需要学习并运用建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语言与方法。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这些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补充。青年学者、在读博士谭琬薪,川美首届已毕业博士孙迎霞的加入,带来了关于重庆城市“混杂性”与“重构”等新生代议题的思考,孙迎霞认为张杰的作品正是这种新旧元素、本土与全球文化编码不断碰撞与拼贴的视觉体现。

面对整整一日的密集讨论与深度剖析,艺术家张杰本人在其最后的致辞中,以一位专注而谦逊的“学生”姿态,对所有发言做出了真诚的回应。他将这次研讨会视为自己艺术生涯中一堂前所未有的、收获满怀的“课程”,并对各位学者毫无保留的真知灼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坦言,自己六十余载的人生与艺术生涯,始终与学院教育紧密相连,而直到今天,他才感觉“刚刚对艺术有点感悟”,正准备“重新开辟和重新开始”自己的艺术探索。他将自己的创作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宏大进程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既是这一进程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他之所以将创作焦点转向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至深至远,而艺术家有责任以艺术的方式,去介入、去表达、去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环境。

他重申了自己对油画这一传统媒介的坚守与热爱,并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艺术问题:如何用自己熟悉的传统材料,去表达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感悟,并在这个时代语境下,让油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正是他举办此次展览和研讨会的初衷——在新的起点上,通过与各领域专家的对话,重新认知绘画在当下的可能性。

最终,这场研讨会以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姿态结束。它不仅为张杰的艺术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构成了一场关于艺术、城市与时代的深刻对话。正如张杰所期待的,这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起点。

(来源:今日油画OILPAINTING TODAY

画家简介

从乡土到都市的跨越|“再景观——张杰油画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张杰,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油画家。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曾长期担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学术性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正式收藏。主要从事油画艺术创作研究、美术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

(责任编辑:尹子怡)
关键词:张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