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的高原清爽的风——贵阳避暑随记
乙巳夏日的长沙,暑气蒸腾,热浪滚滚。接到聂东雷先生的邀约时,正觉自己像闷在蒸笼里——他说贵阳的风正爽,邀我去附近林场小住,同去的还有湘潭画家王志坚与姜向东两位好友。这样的邀约好比递来一把羽扇,我没有丝毫犹豫便应了。


高铁的便捷让出行格外顺畅,仅3小时就到了贵阳。一到北站,大幅广告“爽爽的贵阳欢迎你!”撞入眼帘,身上仿佛立刻感染了这里的清爽。车行30多公里到贵州扎佐林场六屯分场,推开车门的瞬间,天是洗过的蓝,云絮慢悠悠飘着。这里海拔1300多米,山不太高,却被层层叠叠的林木裹得严实,连风都带着草木的清芬。在长沙积的满身暑气,顷刻便消散了。

我们住的房子藏在林子里,推开窗便是树影。清晨总被鸟叫唤醒,不是喧闹的聒噪,而是三三两两的啾鸣,像山水画上的苔点,疏疏落落。

这里的树似乎都是经过历练的。老松的皮像皴裂的皮纸,纹路里藏着岁月;杉树笔直往上蹿,把影子投在地上;还有些许杂树,叶子有圆有尖,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像在低声絮语。我对着树林发呆,看阳光从叶缝漏下来,在树干上投下斑驳的光点。那些光点像群不安分的蝴蝶,刚在这儿落脚,又倏地飞别处去了。画画讲究“气韵生动”,从前总在画室里琢磨,到了这儿才明白,真正的气韵不仅在笔端,更在树影的摇晃里,在光斑的流动中。

华宇天晨的食用菌培植基地是个意外之喜。原以为林场里只有草木,没成想藏着这样一片“菌的江湖”。浓密树林里漏进微弱的散射光,正是食用菌生长的天堂。培养基上,平菇的菌盖像撑开的小伞,灰扑扑的透着憨气;金针菇细细长长簇拥着,像一群怯生生的小姑娘;还有松茸、牛肝菌、龙爪菌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菌子,红的、黄的、白的,在温润的林子里泛着柔和的光,再加上繁忙的蚂蚁和各种昆虫不时光顾,恍若走进童话世界。

年轻的市场部经理周德航向我们介绍,这些菌子都是喝山泉水、吸林里清气长大的。我蹲下来看一朵刚冒头的香菇,菌盖还没完全展开,边缘卷着像害羞的拳头,菌褶是细密的白,透着玉石般的润。忽然觉得,画画与种菌倒有几分相似——都得耐住性子,急不得。宣纸上挥笔泼墨,要等适当时机再勾勒施彩,方能见色墨融合的意韵;给菌子配好培养基,也得慢慢等它自然生发冒头。所谓“道法自然”,大抵如此,太急功近利往往出不了好东西。

菌王府的全菌宴更是难忘。没有花哨摆盘,就用粗陶碗盛着,菌子清炒,或是用当地山林走地鸡的高汤清炖,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酥烂的松茸,鲜得舌尖发麻;再喝一口菌汤,那鲜味顺着喉咙往下走,熨帖得五脏六腑都舒服。聂先生说,这些菌子早上还在山林里呼吸,中午就上了餐桌。我忽然悟到,画“写生”讲究的就是“鲜活”,对着照片去画总不如对着实物有真情实感;吃菌子也是,离开这方水土,鲜味里便少了这山林间的清气。

避暑之余,我总爱去周边走走。青岩古镇是第一站,这里的人气很旺。石板路被踩得油亮,两旁老房子依山而建,白墙黑瓦,墙头上爬着牵牛花,紫的、蓝的,开得热热闹闹。古镇不大,却处处有画意:拐角处的石碾子,碾盘上刻着细密纹路,是岁月磨出的包浆;老茶馆的竹椅歪歪斜斜地摆着,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那儿喝茶,眯眼瞧着街景,嘴角叼的烟杆一晃一晃;屋檐下挂着的腊肉和摊位上一盆盆的猪脚油亮亮的,像一幅浓墨重彩的超写实油画。

我在一个地摊前停下,看年轻人用棕篾编织。棕条在他手里翻飞,转眼就成了各样昆虫与小动物。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棕条的弧度、间距,都透着说不出的讲究。我忽然明白,古镇的韵味不在那些翻新的门楼,而在这些手艺人的指尖,在石板路的凹痕里,在墙角蔓延的青苔上。

夜郎谷,是贵阳著名画家宋培伦经二十多年构思创意完成的。他以石头和废陶器为主要材料,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创作出大量充满神秘文化气息的作品。石头垒起的城堡歪歪扭扭,却透着野气。那些石头不规整,有圆有扁,随意堆在一起,反倒比精工细琢的建筑更有魅力。石墙上爬满藤蔓,绿得发亮,把硬邦邦的石头都衬软了。夜郎谷的石头建筑像神秘的傩面,看似随意,却藏着建造者的心意,是与山水、地域文化对话的结果,是艺术家将自己放进自然里的坦诚。

此行自然风景最好的地方是十里画廊。它位于贵阳市开阳县南部的禾丰乡,要了解它,得先说说青龙河。青龙河是开阳县内第三大河,发源于修文葛马河凉风台南麓,流经开阳的王车、底窝坝、南江等地,最终汇入县内第二大河清水江。
青龙河在禾丰乡一带蜿蜒盘旋,经万年冲击淤积,形成了底窝坝。这里自古是开阳粮仓,出产优质菜籽和稻米。阳春三月,底窝坝油菜花盛放,整个坝子一片金黄;秋季丰收时,稻谷也泛着金黄。站在山上的观景台俯瞰,整个坝子犹如“大地的调色板”。

十里画廊的自然风光十分丰富,除了田园景致,山间还藏着一片云山茶海。开阳号称“中国富硒之乡”,富硒茶叶远近闻名,而富硒茶叶主要产自十里画廊背后的云山茶海。云山茶海海拔高、视角好,可俯瞰禾丰大坝。在这里能看夕阳、日出、云海,尤其是云海景观,在贵州堪称一绝。

去禾丰布依族村寨时,正赶上赶集。穿蓝靛染布的妇人背着背篓,篓里装着新鲜蔬菜;老汉们蹲在路边,面前摆着山里采的草药,叶片上还带着露水。


我们在一家农户家午餐,女主人端来酸汤鱼与红烧鸭。酸汤鱼酸得恰到好处,喝一口清热解暑;红烧鸭辣得温和,吃一块浑身舒坦。女主人说,酸汤是用自家种的番茄发酵的,鱼是清水江里捞的。我看着她晒得黝黑的脸,笑起来眼角有细纹,却像村寨里的阳光,亮堂堂的。忽然觉得,所谓“地域特色”从不在刻意打造的景点里,而在这些人的日子里,在一饭一蔬里。就像画画,最打动人的不是华丽色彩,而是藏在色彩背后的墨韵与温情。

南江大峡谷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去处。峡谷里的水是绿的,不是浓得化不开的绿,而是透着清亮的碧,像块被水浸湿的翡翠。有人戏水、有人钓鱼,更多的游客是乘着橡皮船观赏游览。忽然想起古人说“逝者如斯夫”,水川流不息,人们来了又去,却把这风、这绿、这人间烟火,画在了画里,也刻在了心里。

行程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彭时全先生带我们去了他的家乡——享有10万亩桃林之称的永乐乡。这里瓜果林木品种繁多,最为著名的是各种桃树。春天是桃花节,夏天是桃子节,从5月到10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桃子品种成熟上市。我们步入桃林,正是“艳红”品种成熟的时节,看着满树红红的桃子甚是喜人,随手摘下一个,迫不及待地用水简单冲洗,一口下去清脆甜润,美味可口。更加意外的是,在桃树林下还发现了一颗新长出的野生灵芝。桃林主人告诉我,这是新长出的,经常有,可以采了带回去。闻其言,我更是喜不自胜。

离开贵阳时,我站在林场高处,再次回望那些在风里摇晃的树林,它们仍在那儿,不急不躁地生长。我笔下又多了许多的创作素材,鼻尖似乎还留着菌子的鲜香,耳边还有南江大峡谷的水声。

其实我们这些画画的,寻的不过是一份“自在”。在画室待久了,笔墨容易僵;到了这高原林场,心一松,笔也就活了。实际上最好的画,不在刻意的雕琢里,而在这高原的风里,在这山水里,在这清爽的日子里。
(文/魏怀亮,来源:湘韵丹青文化中心)
艺术家简介

魏怀亮,1960年9月出生于河北平山,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曾多次参加原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大型美展并获奖。其中《跨越》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对话》获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8月获“第一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寻找栖息地》系列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2中国书画年度作品”。2013年2月举办《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2016年5月举办《紫气东来·魏怀亮花鸟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出版有《魏怀亮澄怀・了悟》《魏怀亮画集》《魏怀亮画集·花鸟卷》《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特刊》等画集。《美术》《美术观察》《画坛》《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品收藏》等专业刊物和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雅昌艺术网等媒体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