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历史长河中,高云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他以独特的姿态,在南艺的校园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同学们戏称为“个别人”。然而,正是这个“个别人”,用勤奋与天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
高云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从初涉国画到创作出《午憩图》和《品牛图》这样的佳作,竟不足一年时间。
他曾坦言:“只要我想学,就一定能学好。只要我想干,也一定能干成。”
这份自信与笃定,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强大驱动力。
1978年,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高云如愿踏入南京艺术学院的大门,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求学之旅。
彼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子都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
在南艺的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同学们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每天作画至深夜十二点多成为常态。大家秉持着“你画我不画就吃亏”的信念,在学习成绩和绘画技艺上展开激烈角逐,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初入校园时,高云已小有名气。此前,他不仅出版了四张作品、入选画展,还为《新华日报》绘制整版组画。这份名气,起初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开学第一天,老师便强调:“有些同学虽在社会上已有些名气,但进了学校,就得听老师的,要从头开始,靠真本事说话。”这番话,让高云暗下决心,要以谦逊的态度投入学习。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素描课结束时,高云与张友宪一同斩获95分的最高分,用实力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其文章更被老师推荐发表在南艺学报上,这在当时极为难得。
南艺汇聚了众多重量级名师,王孟奇教授水墨写生,陈德西讲授写意人物,沈涛传授工笔人物技法,陈大羽指导写意花鸟,刘菊清专注工笔花鸟教学,张文俊教授山水之妙,刘海粟更是亲自为学生示范作画。面对这样的师资阵容,高云目标明确——向名师们踏实求学。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未来的方向,以及当下应舍弃的事物。
在南艺的几年时光里,高云全身心投入绘画,放弃了一切与绘画无关的社交活动,也正因如此,他被同学们称为“个别人”。但这并非他不愿融入集体,而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无暇他顾。
大学一年级,高云便成绩斐然。其文章在南艺学报发表,国画作品《午憩图》《品牛图》入选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画展。
陈德西老师在看过他的作品后,曾对孙晓云赞叹:“高云画得好,此人今后会有大成就。”
二年级时,高云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灯花》,收获了意外之喜:一笔475元的“巨款”稿费,以及出版社极高的评价,甚至表示若作品早些送来,完全有资格代表江苏参加全国连环画评奖并有望获奖。
到了三年级,高云的作品荣获江苏省连环画评奖一等奖。大学毕业时,他已出版多部连环画作品。此后,高云创作的《罗伦赶考》更是被收录进《中国七千年美术图鉴》,实现了他少年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的远大抱负。
高云在南艺的经历,是一部奋斗与成长的史诗。他以“个别人”的姿态,专注于艺术的追求,不随波逐流,不贪图安逸。在名师的指导下,在浓厚学习氛围的熏陶中,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从初出茅庐到艺术大家的华丽蜕变。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对南艺优良教学传统和艺术氛围的生动诠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艺学子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2025年6月28日于金陵
(文/张学枚,来源:ART寄远阁)
艺术家简介
高云,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一级美术师,政协江苏省第八、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中央监委。
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正厅级)。
中国美协原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十竹斋画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