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创作中,关注当下舞蹈创作的新动态,探究当下舞蹈创作的新路径。回观“荷花奖”参赛作品,在“荷香舞韵”中理性剖析,深刻思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涵义,探寻舞蹈创作与发展的“理实之道”:以传统之眼拓展身体美学之维、以理性精神重塑身体言说之秘、以回归之境重构身体承继之路。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深层精神追求中,凸显身体交响下的时代赞歌与文化脉动。
2024年跨年之夜,“山东新年文艺晚会舞蹈专场——稚童,白发,皆舞芳华”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隆重上演,此次专场迎来了舞蹈界的盛世欢歌,不仅重温了“荷花奖”舞蹈比赛的经典作品,还将齐鲁文化、少年风貌、群众文化、青春记忆融入作品,以舞抒怀,演绎了对生活与时代的热爱。尾声更是将热烈的气氛燃至巅峰,山东舞蹈界老、中、青三代演员分别闪亮登场,熟悉的身影,曾经的芳华,全情的投入和绚丽卓越的舞姿,在万众瞩目下引发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让我们一起在跨年舞蹈专场中回顾2023年舞蹈盛事,在身体交响中思忖时代赞歌和文化脉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一年,是全方位感受“中国速度”和“中国科技”的一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亦在新时代文化振兴和科技引领下开新局、创新高、展新篇。2023年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现代舞、当代舞终评,民族民间舞蹈终评相继在沈阳、深圳、济南落下帷幕。三场舞蹈赛事均呈现出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艺术追求的创作样态,将文物遗存的舞蹈形象和民间承继的舞蹈风貌,在文化意蕴钩沉和时代审美动态融合中解构重建,在科技赋能加持下既增强了舞蹈叙事的言说性,又开拓了舞蹈本体的抒情性。诸多作品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深层精神追求,为新时代舞蹈创作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内涵和新气象。癸卯年末之际纵览回味本年度“荷香舞韵”,理性剖析“舞坛盛事”代表性作品,深刻思忖作品现象所蕴含的深层涵义,探寻舞蹈创作与发展的“理实之道”。
“荷”韵流芳:
以传统之眼拓展身体美学之维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是将中国戏曲、武术、汉画像、敦煌壁画、飞天乐舞的形象与时代审美融合构建的身体语言体系,是“千年古韵”与“时代审美”的结合。形神兼备的表达方式,以腰为轴的发力原则,圆游其中的运动轨迹,“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的境界追求,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审美范式。2023年4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舞台上,透过古典舞者飘逸灵动的舞姿,领略了华夏文明的尚古之韵、诗经之风和唐宋之美,颇有“舞林”高手汇聚一堂共同切磋“舞艺”之势。编导对舞蹈结构的巧妙架构和深厚的编创功力,加之演员对身体随心所欲的控制和深层寓意的厚重表达能力,呈现出强强联合下的完美演绎。获得评选大奖的三个作品既能反映当代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创新意识,又能体现当下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三个创新维度,通过参赛作品所呈现出的传统之眼对当代身体美学的审视与重塑,反映出身体承继下的文化脉动景象。此次大赛更像是别具一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将赓续千年的华夏文明以舞蹈的形式,进行不同古典题材和古典舞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多元艺术融合的审美重现
多元艺术融合下的现代审美意识创作,是此次大赛作品所呈现出的第一个创新维度。《骏马图》以水墨画质感的艺术品相在入围终评的4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作灵感取材于徐悲鸿的“奔马”系列,以男子群舞的形式塑造“马”形象,动作处理简洁明了、刚劲有力,灯光运用新颖大胆,在黑白晕染、动静相合之间营造出中国水墨意境,豪放的泼墨渲染和劲秀的线描写意在层层递进的结构叠加中被逐渐强化显现。奔马雄骏的身姿,矫健的步伐,轻疾间透露出抖擞的神韵和不屈的气质,作品在节奏、画面的处理中运用了水墨留白、虚实相生的手法,给足了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向心力、凝聚力的队形流动、画面铺设和万马奔腾的意象营造则使观者深刻感悟到演员身体中那奔涌前行的不竭动力和豪迈的民族力量与民族精神。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传统绘画艺术、传统审美精神与舞蹈艺术、时代审美之间不留痕迹地交汇融通,在古典语汇与现代意象的完美融合下以感荡人心的艺术魅力走进了当代人的心中。观舞的同时,又像是在艺术家的导引下多维度解读并欣赏动态的《奔马图》,于舞台之上氤氲了骏马奔腾的各种意境,马的深情、马的桀骜、马的自赏、马的精神在舞中画、画中舞、光染色、乐诉情的多元艺术融合中重现舞台。
(二)考古文物的动态转化
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的转化型创作,是本次创作所显现的第二个创新维度。《散乐图》以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底,生动再现了古壁画中歌舞繁盛的场景与民俗文化。作品中觱篥、箫、笙、琵琶、鼓等吹拉弹奏同声和曲,与舞相融,乐舞人裙袂蓬阔,碎步抖肩,跨越时空款款而来,北方多民族文化糅合的包容性和契丹民族特有的古拙粗犷,在此舞中一览无遗。从舞姿、队形、服饰、妆容,到道具、阵列次序、排位特点均以古为鉴,可知、可视、可感、可考、可察、可究。顿挫突闪的舞态,以及流动与骤停交替间所构建的视觉效果使壁画文物中的辽代舞乐人穿越千年“活化”于舞台,在舞蹈的过程中既能见其壁画之形又能感舞风之韵,实现了在突破中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彰显时代的艺术追求。作品在寻古、访古的过程里实现了古与今的交融呈现,在文化的跨时空碰撞中以舞蹈的形式对传统进行了时代解读,既探赜出唐宋乐舞的遗绪,又重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簪花一卷》《簪花仕女》《富春》《归义》《铅华·满壁》《巴女拓影》《绿釉陶男俑》《三足问鼎》等均属于这一维度的创作,在艺术表达与呈现方式上各有千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转化增添了新气象。
古典舞《散乐图》(演出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三)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
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创作,是此次大赛创作导向的第三个创新维度,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编创中对舞武相合的深化理解与外化。“意气形合一”是中式身体美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追求,从“无形至有形”,再由“有形至无形”的转化蕴含了深厚的哲学观点和道家思想。《觉》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中国古典舞与武相通,亦可相融,由武术之“形”与太极之“意”入“境”,通过身体觉察感悟“心意六合之玄赜”与阴阳、武术、八卦等传统意象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提沉吐纳、大开大合、刚柔并济、一招一式和由内而外的劲力之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规律中进行古典身体美学的研究与呈现,语意表达注重对身体的本体性开拓与创新,在知行合一的身体觉知中感悟其道。《拳掌形意间》和正在火爆巡演的舞剧《咏春》既是这一创新维度的实践者,在中国式审美的关照与当代审美的影射下,在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导引下,开辟了中式传统身体美学于当代表达的新形式。
(四)身体语境下的文化脉动
身体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承载者与记载者,在舞蹈发展的长河中,身体承继的不仅是中华历代的智慧,更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根基的品质文化。在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回望文化脉动,在凝神静气中溯源头、创新篇是当下舞蹈创作的自觉追求与精神向往,这种气节在本次比赛的诸多作品中均有显现,也是身体语境下对文化脉动的承继。山东艺术学院的原创作品《蹴鞠巾帼》是我省唯一一部入围此届“荷花奖”评奖的作品,现场十名“女汉子”以气定神凝之势将拼搏精神赓续赛场。“蹴鞠”源于春秋,兴于东汉,古书《太平清史》记载:“明代国初,彭氏云秀,女流清芬,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骋江湖。”作品立足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创作,以明代蹴鞠女艺人彭云秀为创作原型,从古文献、青铜镜、古代画作遗存中取其形,在其形式与立意中寻其精神诠释。十名队员女扮男装,以巾帼不让须眉、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影射当今女足的团结拼搏精神,向当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进者致敬。舞蹈语汇以足下踢球动作为动机,将颠、踢、接、运、顶等运球技术融合古典舞以腰为轴、蓄力而发的动势特点,在闪转腾挪中传球、接球、射门,身体语汇稳定有力、刚劲坚韧,以内在之气贯通全身,在铿锵有力的踢、铲、滑、蹬的激烈竞争中尽展英勇豪迈的阳刚之气。赛场上,队员们团队协作,在有序的布局、防守、进攻中坚韧拼搏,终在临门一脚赢得了比赛。演员们英姿飒爽的舞姿散发的正是儒家精神品格中坚贞不渝的浩然正气,亦是在向我们传达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与挑战,都要秉持永不言败的蹴鞠精神砥砺前行,以齐鲁儿女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品格熔铸传承刚健、仁爱、和谐、包容、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中还有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的作品,如《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橘颂》《洛神》《鸿鹄高飞》《东游》等;挖掘革命历史题材的《那时花开》《南泥湾》等;还有通过现代生活反观传统的《人在草木间》《门神》等,众多题材的作品荟萃一堂,美不胜收。反思《骏马图》《散乐图》《觉》三个作品能够力压群芳的共通之处,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时代审美做到了极致融合,在作品中既品鉴到传统文化之“形”,又传达了古典精神之“神”,同时兼具中国古典舞语汇的时代审美之需求。虽然有些作品仍存在选材跟风、创作思维固化、编舞技法陈旧、灯光赋能欠缺等问题,在艺术再现中有流于形式之感,或着力于舞蹈动作及舞台构图的华丽,或着力于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呈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语汇创新、立意表达及品相塑造中对艺术性和开拓性的挖掘仍有发展空间。但可喜可贺的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维度正在打开,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守传统、创新篇、铸精神”的格局与情怀承担起中国文化建设的己任。
“荷”涌哲思:
以理性之情重塑身体言说之秘
我国的当代舞、现代舞在摆脱了既成风格与动态习规的基础上,在发展与融洽中逐渐形成了饱含文化印迹与中国哲思观的身体言说方式,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与时代审美融合,作品多以呈现浓烈的思想情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为核心,凸显了中国舞蹈文化兼收并蓄、守正立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舞蹈媒介下中外舞蹈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鉴。202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终评现场,生动体现出中国现代舞人舞悟当下、鉴思未来的艺术追求与火热实践,在促进中西方艺术、文化互鉴的基础上,谱写了身体交响下的时代礼赞。
(一)文脉涵濡下的身体诠释
当代舞、现代舞作为最直接呈现时代风貌的舞蹈种类,既承载了中西互鉴的文化使命,又承担着通过身体言说记述表达“当下”的责任。从身体语义表达来看,当代舞、现代舞是与个体内心贴得最近,能够通过身体言说直抵内心深处,体现真情实感的舞种,这种对“当下”直观性的表达,既有全情的投入,又有清醒的认知,在思想表达和身体诠释过程中文化特性也逐渐具有了显性呈现。正趋于此,现当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可视为中西融合互鉴身体表达方式下,与先进思想、文化形态、时代精神、艺术审美的深度连结、转化与发展。
此次赛事在作品《望道》中开启,也是山东艺术学院代表山东入围的唯一作品,《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探索真理之道的笃行与坚定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对真理的追寻是虔诚的,是迫切的,是执着的,是坦坷的,是永无止境的。道具“灯盏”是希望之光、真理之光,更是砥砺前行之光,在深情回望中,缅怀、致敬陈望道追求真理的精神,在身体言说中传颂、感悟真理之道,增强吾辈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激励当代舞蹈人要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怀揣立鸿鹄之志的勇气,秉持展骐骥之跃的决心,勇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通过舞蹈艺术高扬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当代舞、现代舞《望道》(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参赛作品中涌现出一批用当代身体语言讲好革命故事的作品。以广州起义红色记忆为脚本的《燎原》,在希望火种的引领下,以燎原必胜的信念,彰显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秋瑾颂》则细腻刻画了“辛亥女杰”秋瑾的革命巾帼形象,昂扬斗志和豪迈之气熠熠闪烁;《延乔兄弟》以温情浪漫的视角,塑造了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者的形象,表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取材同名小说的《风声》,再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仰。还有《南海随想》《二月红棉》《红色之恋》等作品都是革命文化的不同呈现,通过舞蹈艺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在文脉涵濡和身体诠释下,为共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二)意象空间中的身体群像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中国意象善于从虚处着眼,讲究“意”与“象”之外的无限神韵,而西方意象则更加重视对形的表达。这里的“形”既包括物质之“形”,也涵盖精神之“形”。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意象起源于由感知而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象,经过再造,成为“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即意象。意象作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既是直接可感的,又具有幻象的性质。在中西方对意象阐释的过程中都关注到主观内在与客观外在的自然融合,是感性世界的呈现,审美意象是艺术的本体性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此次赛事中的诸多作品均呈现出对当代思潮与人文思想的理解与诠释,通过东西方身体语言体系下产生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思想的执行与贯通,这种身体的表达既多元平等又融合创新,在身体与文化、时代与思想之间碰撞磨合,在意象空间的身体群像塑造中,进行意境的营造与铺设,传达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
以当代舞三个获奖作品为例:《静听松风》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中撷取灵感,大自然的水流、蝉鸣、钟瓮、回响声,与演员身体的内观调息合而为一,结为宁静致远的场域营造,演员身体在蓄力发力、屏息运气间静心导形,武术的劲道结合身体的韵律形成当代舞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涵儒下,于急缓有致,动静相宜,气韵神思间现“意”呈“象”,山水意象、松石意象与武术中“劲如崩弓,发若炸雷”的迅猛发力风格,似松柏劲挺,如飞鸟归林,道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之境。《湾》以湾区人民共通意象为创作灵感,“提灯人”是广东地域民俗“挂红灯”的意象铺设,意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在夜湾、渔火、烛照、海浪中营造出多重意象,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壮丽秀美的生态文明,在群体意象中营造了湾区民心相连相通、繁荣发展兴盛的美好愿望。《塑骨》取“伞骨”意象为其形象,对国家级非遗“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传承过程进行象征性表达,浓郁的民间地域特色音乐与舞蹈中非遗传承的意味珠联璧合,在意象空间中呈现的身体群像,时而是“伞骨”的化身,时而是铸伞人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时而是铸伞过程中的局部呈现,最终汇聚为“油纸伞”的全貌,在当代身体艺术的表达中透视非遗工艺制作过程,塑巴蜀人之骨气,展中华民族志气。以上三个获奖作品虽然在艺术呈现方式上有“各美其美”之势,但在文化涵儒、审美范式、传统美学精神的影射下又有共通的境界追求,那就是在取“象”立“意”中通过意象空间的营造进行身体群像的当代表达,在“美美与共”中深深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力量。
当代舞、现代舞《塑骨》(演出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三)哲学命题下的身体言说
现当代舞可谓“用身体讲好故事”的典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是其显著特征,身体化身为最纯粹、最直接的语言媒介,巧妙地运用点性连接和非线性叙事讲述故事,通过演员与观众身体的双重具身化感召引发共鸣,在身体迸发出的力量中推动情感的高燃,在东西方艺术方式和思想体系的融通下,实现身体执行的贯通。当下的现代舞正在向着打破不同舞种、流派进行创作的方向发展,使身体进行更加自由的创作,这种能够透视出身体哲学观的舞蹈表达,既是个体的心灵感知,亦是在体悟生命的自在与自洽中思索、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
统观此次赛事的现代舞作品,整体呈现出创作题材多样、表达方式独特、身体质感超强的特点,多由个体的心灵感知出发,思索与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蜗牛》中独特意象的表达既真实又形象,在身体与圆形容器的各种演绎中折射出对生命的思考。《天鹅湖》跳脱现代舞深沉独白式的话语风格,在轻松愉悦中进行诉说,三人身体的配合、组建、衔接既丝滑流畅又别具一格,在感受看似玩耍性的身体言说中使人置身于深层的思考。喜欢《林中空地》中两位女演员的松弛感,为快节奏的生活送来了舒适与惬意。作品借助海德格尔的哲学理念,在步伐主动、身体随动的运动规律下,进行秩序精准、层层递进的动作与结构发展,在身体具身、情感共振中似乎聆听到心中空地的发声,将隐秘于内心深处的生命之光牵引而出。现实境况下,久违的那份舒适与自由,在轻快的舞步变化中浮出心柢,蓦然感受到东坡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阔达与从容。《重圆》中对双人身体构图和功能性的开发,带着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观》中赋有中国元素的锣鼓点音乐,两人一桌的搭配,在某个瞬间会被迁移到戏曲《三岔口》,在与桌分合起落的双人舞段中,产生了“本我”与“超我”间同频对抗的遐想,正如人生旅途中的不同时段,最终都会在反观中悟道,在逆境中成长。
《停留片刻》《大地回声》《外套》是现代舞的三个获奖作品,演员的身体似乎失去了地球引力,对身体的肆意支配,对情感的超然外化,对生命的思忖感悟,都化为身体的哲思,久久回响于心中。《停留片刻》中舞者常弘基以卓越的身体能力成功解锁身体,打破限制,通过顺畅、丝滑、超能的陌生化身体语汇与观者即刻连接,在通透自如的身体认同中达成一致,生活中的欢乐与忧愁都会在片刻中生发、消失,人生的成长或许就在于某一瞬间的顿悟,身体语境下产生的沉醉感将观者带入不同的哲思境界。在《大地回声》中充分感受到“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舞蹈演员的动作被“限制”于一度空间,运用卡农和复调技法不断深化主题立意,冉冉向上的身体动机使作品呈现出无限的能量递增和精神隐喻,这种冲破一切困难挣扎前行的精神,以及生命原始本能的勃发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感官体验和思想冲击。《外套》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写照,当外套在身,所有的关注都是向外的,人生中被太多的身份与职责催促着前行,卑微、艰难、迫不得已的习以为常,在舞者充满无限可能的肢体表达中,窥见了生命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然而这个状态中唯独没有自己,当脱下外套,仿佛那个充满能量的肉体才真正属于自己,回归短暂的休憩与沉思……
如今,现当代舞在技术能力上仿佛已经摆脱了各种束缚,在突破身体“有限性”的同时不断挑战身体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多重空间对内在情感进行挖掘与表达,甚至通过调动“视、听、嗅、味、触”五感来唤起身体的多重审美觉察,增强身体的能动空间,在艺术表达手法上更加多元与综合,表意方式更具探索性和先锋性,善于通过舞蹈作品探知、触碰现实题材和当代文化心理,以理性之情重塑身体言说之秘。通览此次现当代舞参赛作品,不仅体现出编导对多元题材现实性及现实题材当下性的深度哲思,也充分彰显了编创者在题材选取、立意挖掘、结构设计、审美倾向、语言风格中的自觉探索。
“荷”风遗律:
以回归之境重构身体承继之路
2023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在波光粼粼、潺潺流水的泉城济南圆满落幕。从天山雪域到江南水乡,从骏马驰骋到傣家雨林,从文化传承的守与创到典型人物的歌与颂……不同题材、主题、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舞动中诉说,在身体中承继,尽展民间舞蹈独特的魅力。赛事中诸多作品坚持以“两创”抒写民族情怀,彰显民族特色,在注重创新性叙事表达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身体回归下的传统再造,力与美的融合流淌出文化的旋律和美学的精神,用舞蹈语言生动讲述了民族的团结与发展,通过舞的形式在身体交响与文化脉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彰显
中华民族自古多民族融合发展,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浸润着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民俗信仰、审美范式、人文精神等,舞台上她们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田野中向我们走来。在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舞蹈作品中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创作,领略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底蕴。
《马铃儿摇响幸福歌》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立意,将传统民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欢快自由的身体语汇传达着人与马的和谐共生,把蒙古马的风采、性格、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马铃儿的摇动中一路欢歌,奔向幸福。这正是各族儿女守望相助,追求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新疆舞蹈《爷爷的萨玛瓦尔》以濒临失传的“萨玛瓦尔舞”为创作元素,在厚度与力度兼具、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紧扣“传承”主题,塑造老、中、青三代传承者的形象,突出了萨玛瓦尔舞的代代相传,展现了新生代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舞者头顶数公斤重的萨玛瓦尔,迈着稳健洒脱的舞步,在连续转身、下跪、直立、旋转等舞蹈动作中彰显技与艺的完美融合。藏族舞蹈《雪之子》以雪山为意象,以纯净质朴、自由洒脱的身体质感传达了藏族人民的精神向往。傣族舞蹈《太平有象》结合时代语境,以写意化的手法对“象”进行了意象构建,铺陈出太平有象、喜乐升平的美好图景。刚柔并济的朝鲜族舞蹈《冬》表现了朝鲜族女性的坚韧意志。瑶族舞蹈《长鼓悠悠》表达了瑶山人民的悠悠长情。安徽花鼓灯《沁园春·灯窝》以乐观奔放的生命热情,塑造了几代人传承花鼓灯艺术的鲜活群像。
民族民间舞《马铃儿摇响幸福歌》(演出单位: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
当代民族民间舞紧紧围绕“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彰显当代民族精神”进行编创,络绎纷呈的舞步在真挚情感的艺术化描绘中彰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各美其美的舞蹈风貌与立意深刻的表现内容,彰显出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中的蓬勃生命力,美美与共的表达则是各民族同心筑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
(二)创新发展下的身体重构样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荷花奖”赛事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新,不仅是对身体本体的创新,更是融合了科技赋能对舞台呈现样态的创新,在科技赋能和身体语汇创新发展中重构舞蹈艺术新样态。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带来新形态和新动能,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了技术之境对舞台叙事空间的重构,在灯、光、电、舞台装置、道具的铺设下,开拓了舞台空间创制的新维度,对舞蹈的叙事起到了助力与推进。作品《走进光里》备受现场观众的喜爱,男扮女装的老妪通过身体语言,表述了对自己年轻时代飒爽英姿的回忆,灯光融入了舞蹈叙事环节,与身体语汇、服装造型共同形成了本作品的创新样态。首先是妆容的创新,长发飘飘红衣少女的装扮突破了传统蒙族舞造型,与老妪的造型形成传统与时尚的对比。其次是动作语汇的创新,蒙古族舞蹈动律元素融入了街舞的节奏与动机,使身体语言充满了时代感,少女的动作豪放、有力、张扬,老妪的动作虔诚、释放、包容。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之处是在舞蹈叙事中融入了灯光的叙事,作品中的光影具有强烈的语言性,不仅与舞蹈节奏融合自洽,凸显人物角色的性格和特点,还助力作品进行了叙事性表达。结尾处,老妪不断抓捕光影的动作设置,是作品的神来之笔,在光影与身体的融合中诠释了题目的意味,舞出了不同形式感的传承。
介于身体本体的创新维度,东北秧歌《冰凌花》在创作上有两个突破:一是道具的突破,将传统手绢花的技法运用置于双扇中完成,整个过程自然融洽,没有一丝违和之感,鲜艳的黄色扇面在扇技的渲染下更加突显了黑土地上盛开的冰凌花形象,扩展了东北秧歌身体语汇表达的多样性;二是双主角的叙事设定突破,通过美丽坚韧的“冰凌花”对冰天雪地的顽强抗争,借物喻人,寄情于物,展现东北人不屈的性格与无所畏惧的精神,双主角以扇对话的舞段既是个体间的交融与追寻,亦是对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江南》则以诗情画意的江南画卷惊艳了全场,一改民间舞蹈语汇的表达方式,三颤步在身体表达中的糅合运用,凸显了江南水乡的气质,扁舟意象、游客、撑船人、始终以“矮子步”穿梭于荷塘中的采莲小女孩,形成了平行空间中不同情境的建构,使整个舞台沉浸在淡淡的水波之中,舞台化为水面,荷风送暖中呈现出一派轻舟摇曳,渔歌唱晚的意境之美。诗意盎然的舞台画面,独特的身体语言表述,将江南的情韵、诗韵向观众娓娓道来,给快节奏的当下增添了一丝清爽与惬意,也将江苏省非遗舞蹈“渔篮花鼓”展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助力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江南》将汉族民间舞蹈的美在传统文化的意境铺设中极致呈现,不仅体现在身体语汇表达的突破,更是编创思维的革新。
民族民间舞《江南》(演出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此次赛事舞台上将灯、光、电、影的语言性运用到了极致,加之对身体语言的开发与创新,诸多作品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例如彝族舞蹈《盛装·礼赞》开篇的同心圆光影设计别具意味,灯光色调温润雅致,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彰显着坚毅勇敢、勤劳美丽的女性之美,礼赞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汉族舞蹈《日当午》中的灯光设计既是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折射,又是土地农耕形态田畴阡陌的图景。傣族舞蹈《雨林雨林》在光影铺设下呈现出热带雨林树木葱郁、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象。黎族舞蹈《日出日落》在灯、光、电的渲染下,营造出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藏族舞蹈《天地间》以传统与时代相融合的灯光色调,深情含蓄、悠然温润地将山水相映、天地共生的自然和谐之意进行了渲染。此次赛事强化了数字科技对舞蹈作品的赋能,在现代科技与时代审美的加持下共同呈现出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精髓与内涵的挖掘,并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创新发展下的身体重构样态,开辟了民族民间舞蹈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
(三)身体承继下的齐鲁文脉显现
“身体向自然、精神向内心”是民间舞者真实的写照,在身体承继中回归传统文化、回归山水自然,在作品呈现中表达自我、叩问人生、放歌心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山东省推送的《日当午》《涧溪春晓》《唢呐》《我心中的河》四部作品分别在赛事中依次呈现,作品不仅传达了山东民间舞的质朴与厚重,更是将齐鲁儿女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大爱情怀淋漓展现,通过身体语境谱写时代赞歌,颂扬美好生活,承载时代使命。
《日当午》以质朴的动态形象呈现出农耕文化下铸就的坚韧品格和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烈日下敦厚黝黑的脊背,稳健有力的步伐,身体形化为耕犁意象,并在农耕劳作中进行了双人合力耕种的动态呈现,刻画了憨厚的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的劳作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播撒希望、收获喜悦、感恩厚土,即使烈日灼心的疲惫也挡不住对这片土地的挚爱。鼓子秧歌的动律、动态在转化发展中与劳动号子的节拍合二为一,掷地有声的动作质感和齐心聚力的群像塑造将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和对这片土地深沉而悠远的爱呈现于舞台,《日当午》不仅是齐鲁精神的体现,更是对“粒粒皆辛苦”的孜孜教诲。
《涧溪春晓》聚焦乡村振兴,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的真实事迹为创作素材,用当代视野和笔触将山东“鼓子秧歌”动作元素进行不同语意的转化,并将道具“伞”,拆其形,立其意,在不同情节的渲染中变换道具的使用空间,化为车轮、锄头等意象,在符号性与风格性共存的语义表达下实现了视觉隐喻的多重建构。将鼓子秧歌稳、沉、抻的动律特征结合顿挫有力的鼓点,充分展现出齐鲁儿女平凡质朴、不甘平庸的气节,抒发了新时代新农村乡村振兴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了鲜活生动的村书记形象,更展现出三涧溪村民在党的领导和高淑贞书记带领下,所迸发出的昂扬斗志与精神力量。《唢呐》以诙谐、俏皮的方式表达了对唢呐艺术的传承,乐器唢呐发音嘹亮、音域宽广、音色独特,活跃于山东鲁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民间艺术,舞台之上师徒之间的爱在唢呐和红绸中进行交织与传递,清晰的人物关系和剧情逻辑,使作品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魅力。作品在情景交融中讲述了唢呐老艺人坚守传承的民族精神,以及徒辈对自身职责的笃定,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更是对精神品格的传承。
《我心中的河》将山东民间舞鼓子秧歌的舞姿动律融合时代审美进行了现代转化,动作简洁、有力、纯粹,以聚合流转的群体意象形塑了百年红色长河的奔流不息,“河”的动态意象与“人”的精神意象汇聚为“我心中的河”,结尾处响彻两岸的高歌与跑鼓子、劈鼓子的动律转化,凝聚为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无限敬仰与爱恋。我心中的河,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奔腾是对华夏儿女的爱与包容,是革命志士的理想、奋斗、不屈与昂扬,是民族脊梁不屈生命的勇气与担当,是崇高理想融汇于天地间的歌。这条河,奔流在过去,奔流在现在,也必将奔向未来……山东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个作品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齐鲁儿女对土地的眷恋与深情,对传承的职责与担当,对时代的讴歌与赞扬,对祖国母亲的忠诚与告白,通过不同题材的创作统一折射出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
民族民间舞《我心中的河》(演出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归根结底还要站在文化的基点上进行开拓,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亦是打开创作新视野的底气。从本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现状来看,汉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亟待突破与创新,在传承凸显汉族民间舞蹈语汇特征的前提下,如何与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相媲美,契合时代精神与现代审美的需求,是艺术创作的时代命题。汉族民间舞的创作仍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将汉族民间舞蹈语汇作为表达思想主旨的媒介,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舞台空间及身体语汇的全新表达,在意境营造与精神彰显中绽放出灿烂的艺术之花,以回归之境重构身体承继下对文化脉动的艺术呈现与精神追求。
新时代的舞蹈创作要紧紧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为创作核心,通过现当代身体观和言说方式彰显新时代创造精神、文化价值以及中国力量,在文化彰显、精神传递、思想碰撞中开掘现实题材的创作维度。作为奔赴新征程的文艺工作者,更要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坚定不移地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放到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百年党史中去审视,在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真理之道的引领下,抒百年豪情,谱华夏新章,启奋斗新篇,创世纪辉煌。
(文/李丽娜,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马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来源:《山东艺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