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相关展览,徐福山作为该院代表,深入阐释了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艺术研究院自1951年成立以来,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卓著,许多艺术家源自延安时期。抗战中,大批艺术家以笔为枪投身主战场,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便珍藏于该院文献馆,此次展出的复制品亦承载着历史重量。徐福山谈及,文化力量至关重要,《黄河大合唱》曾激励无数青年投身抗日,毛泽东赞其“可抵十万雄兵”;老院长梅兰芳在香港拒为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更激励着一代代文化人。
此次展览包含“文艺的力量”“峥嵘岁月”“时代回想”三部分,徐福山表示,这是为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思考如何发挥文化力量,推动文艺发展。作为“拿笔的队伍”,文艺工作者需将创作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紧密结合,围绕民族复兴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已规划国家文化公园等创作线路。
徐福山介绍,去年该院开展长江写生采风,今年他带队赴延安采风,走进南泥湾、八路军办事处、杨家岭、鲁艺等地。在杨家岭,他感受到“杨家岭的灯火”所照亮的民族解放之路;南泥湾精神等历史激情,触发了诸多创作灵感。
基于此次采风,徐福山创作了山水画《巍巍宝塔》,以丰碑式立体形象将延安宝塔塑为灯塔,还为画作填写了《念奴娇・延安抒怀》,词中重现当年风骨与战场场景。他表示,这幅作品是内心的写照,既是对前辈、历史与文艺的致敬,也彰显了以文艺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的决心。徐福山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前辈精神指引着星火不灭,文艺工作者要将创作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画家简介
徐福山,山东平度人,生于1970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写意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委,中华艺文奖基金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国画及诗词创作。曾受邀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展览十余场,参加国内外各机构部门展览百余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文心墨韵——徐福山诗词赏析》《笔墨意象——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诗词书法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发表论文诗词一百余篇,书法绘画作品二百余幅。博士论文《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拓展》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JD8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