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对话郭振宇 | 用麻绳和脚手架,在艺术里推演文明的起源

对话郭振宇 | 用麻绳和脚手架,在艺术里推演文明的起源
2025-08-06 14:36:2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天津美术馆的展厅中,你可能会暂时失去方向。不是因为作品的动线混乱,而是因为你站在一组麻绳、木雕、黄河沙铺就的“废墟”之间,感受到一种非逻辑却极具连贯性的语言在缓慢展开。它没有明确的入口,也没有断裂式的陈列节奏,艺术家仿佛是在构建一张来自远古又属于未来的地图,通向某种“材料哲学”与宇宙观。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这是一场由脚手架支撑起来的展览。它既像一处建设中的临时仓库,也像被时间凝固的考古现场。策展人蓝庆伟以“睹物与凝思”为题,提示着它所尝试打开的两个维度:时间的原点与文明的演化轨迹。而在这些材料之间游走的,是艺术家郭振宇长年累积的身体感知、材料经验与精神结构。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它不是绘画,也不是装置。”郭振宇说。他拒绝对作品分类,并警惕“材料的观念化”。在他看来,艺术不该被过度归类为“某一类材料”或“某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麻绳、木雕、铁皮、瓦楞纸箱,还是黄河沙、电路板、琉璃玻璃,他都以平等的方式对待这些媒介,使它们在作品中不只是视觉成分,而是能量的共生体,是时间与文明叠加的证据。

脚手架在展览中起到的是一种“结构性遮蔽”的功能。它既非传统美术馆的展示装置,也不是雕塑作品的装饰背景,而是作为一种带有施工属性的“系统结构”存在。观众在其中穿行、绕行、折返,仿佛走在一座未完工文明的迷宫之中。没有明显的作品标签,也没有预设的观看动线,这种“非导向式”的策展方法,促使观众必须在身体感知中建立自己的观看路径。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郭振宇将展厅视作一个被文明“扰动”的现场。他的作品不塑造具体图像,而是布设材料的关系网:松散的黄河沙在地面上堆叠成丘壑,断裂的铁片与琉璃构成了类似星体爆炸后的空间横截面,麻绳低垂或牵引着纸板与木框的张力,焊接痕迹、灼烧面与水痕沉积出复杂的时间纹理。这些材料之间并无明确主次,却在共存中建立了某种“宇宙学秩序”。

这些材料的使用并非突发奇想,而源自他对日常世界、个人成长和历史地理的深度感知:麻绳来自孩提时代的秋千与拔河,是身体记忆的承载物;黄河沙被他视为“八百万年流动下来的文明沉积”;而用喷枪、烈火和高压水枪处理金属的过程,模仿的正是时间在自然界中的物理递进。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废墟感”,也并非仅仅是“毁灭的美学”,而是一种在文明变迁中寻找新秩序的方式。这种废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生长的起点。对他而言,文明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循环的图腾。他谈论熵增定律、弦理论、部落的回归,也谈论AI时代重新定义秩序的可能:“我们以为现代文明是进步的,但它其实更像一场回到‘部落状态’的轮回。人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接口的节点。”

郭振宇,《文明第五季》,综合材料,300x600x43cm,2016-2018

在展览中,《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文明第五季》《不周山》《创世史诗》等作品构成了一个既内在呼应、又彼此断裂的作品体系。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一个“文明压缩现场”——那里既有对神话、地理和宇宙演化的模拟,也有对当下科技社会中人类地位的疑问。正如郭振宇在采访中所说:“我更关心的是材料和我之间的能量传导,而不是材料完成了什么表达。”

郭振宇,《1Q84》,综合材料,240x480x9cm

这场由天津美术馆与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展览,也标志着郭振宇近年创作的一个转向:他不再关注某一类文明符号的再现,而是开始构建一种更具感知性与能量结构的“新图景”。展览现场是未完成的,但也正因如此,它充满了可能性。

该展览自展出后引发观展热潮,展期延至8月10日。Artnet中文网围绕此次展览对艺术家郭振宇进行了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Artnet中文网:您的作品经常被归为“介于装置与绘画之间”,您怎么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的分类?

郭振宇:我一直都不喜欢太明确的媒介划分。比如“绘画”“雕塑”“装置”这些词,它们更多是一种技术归类,但艺术不是做技术分类的。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它和我有没有关系?它和我在工作时有没有产生能量交换?如果有,那我就会接受它,不管它形式上看起来属于哪一类。

在早期我也做过很多纸面绘画,后来发现绘画太容易成为一种风格或图像复制。它失去了时间的质感和身体的经验。所以我开始尝试加入“材料性”的维度,让作品更靠近现实的结构,比如空气流动、力的延展、材料的纹理,这些是画布做不到的。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但我也没有放弃绘画。我现在的很多“装置”,其实也是以绘画的方式在组织空间。它们依然有图像逻辑,只是图像被拉进了物质,变得不再平面,不再需要观看角度的确定性。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Artnet中文网:作品中频繁使用麻绳,这种材料看似朴素,却有很重的存在感,它的来源是什么?

郭振宇:麻绳对我来说,绝对不是“材料”那么简单,它就是我童年的身体经验。小时候在西北,拔河、跳绳、捆柴禾、做秋千,全是麻绳。那种粗糙的触感、绞在皮肤上的力度,其实一直留在身体记忆里。后来开始和聋哑学生一起工作,他们不会说话,我们就一起动手,用麻绳绑架构、挂画、搭桥,特别纯粹。我发现,那是一个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媒介,一种无需语言的交流方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结绳记事”其实是文字出现之前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每一个结、每一圈缠绕,都是一种结构。我特别喜欢结构,它是一种秩序感。所以麻绳进入我作品之后,它既是材料,又是逻辑。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Artnet中文网:这次展览中有很强的“废墟感”,特别是像《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文明第五季》这样的作品,它们想表达什么?

郭振宇:我不是在制造视觉上的废墟感,而是想让观众进入一种“文明断裂”的现场感。比如《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里面用了很多仿岩层的结构,它看起来像是地震后的遗址,但我没有用真实的石头,而是用了纸箱、油灰、水泥、颜料去模拟那种“历史压缩”的质感。这种模拟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文明的“人工复建”。

我对“废墟”的理解不是毁灭,而是临界状态。废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述方式。它留下了断层、残留、损伤,也留下了力量的痕迹。而艺术的责任不是去“复原”什么,而是去触碰这些断层里隐含的东西。

郭振宇,《易经·封城时代的救赎》,综合材料,240x240x30cm,2020

Artnet中文网:《不周山》和《创世史诗》系列中有很多神话、宇宙、文明起源的隐喻,它们和材料实践是如何连接的?

郭振宇:《不周山》是我读《山海经》时特别喜欢的一个意象——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地倾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性的隐喻。我们当下的社会,其实就在一个秩序崩塌的临界点:技术飞速发展、伦理框架松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构。AI、算法、界面语言,这些看似是“理性进步”的象征,但它们在改变人的本质。

郭振宇,《不周山之一》,综合材料,240x120x4cm,2021

我希望借用神话叙事的结构,把这种混乱状态“投影”出去。比如《创世史诗》系列,其实是我沿着北纬30度文明带在做的思考:苏美尔、埃及、印度河、三星堆、良渚……为什么这些古文明都在这条线上?它是偶然的吗?它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地理结构、磁场能量或者精神序列在运行?

材料是我连接这些东西的桥梁。比如我用黄河沙堆叠地形,用麻绳缠绕结构,用焊接和火烧模拟星球碰撞、地质变形——它们既是现实中可见的物,也是对看不见秩序的表述。

郭振宇,《不周山之二》,综合材料,240x240x12cm

Artnet中文网:您谈到“时间”、“文明”时,经常说它是被压缩的、暴力的,这在材料上是怎么体现的?

郭振宇:我理解的时间,不是钟表那种匀速流动,而是一种压缩和跳跃。就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它们都在短时间内重构世界。我在做作品的时候会用一些强干预的方式去模拟这种状态,比如用喷枪灼烧金属,让表面产生自然龟裂和熔化;用高压水冲刷材料,模拟风蚀;甚至用火把玻璃烤裂,让它出现随机但有方向的裂纹。

郭振宇,《伊格德拉修的焚毁》,综合材料,240x240x32cm,2020

这种“暴力美学”是我个人特别在意的东西。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场压缩过的暴力史。我们建造城市、改造自然、上传数据,这些行为都是“侵入性的”。我试图在材料里保留这种冲撞感。

郭振宇“睹物与凝思”展览现场,2025

Artnet中文网:这次展览用了脚手架作为整体结构,它在视觉上非常突出,这种空间处理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振宇:这是和策展人蓝庆伟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我们不想用传统的白盒子展览方式,那样会削弱作品本身的结构逻辑。所以我们用了脚手架,不是为了制造“工业感”,而是想呈现一种“搭建中的状态”——文明未完成、意义未完成、观看也未完成。

脚手架本身就是一种临时结构,它既稳定又不稳定,它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观众在展览中行走的时候,会不断穿过它、绕过它,看到不同的作品角度。我喜欢这种非线性的观看,它更像是你在一处文明遗址中“游走”的体验,而不是站在作品面前等待被打动。

文/Gerald,来源:artnet资讯)

艺术家简介

“睹物与凝思——郭振宇艺术展”引观展热潮,展期延至8月10日

郭振宇,山东诸城人,当代艺术家。现为山东美术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育协会副会长,山东油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东省驻济高校研究生校外导师。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郭振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