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职业艺术家相比,郭振宇有两处显著的不同:工作节奏不同——艺术创作于他而言,是日常事务八小时之外的另一份“正职”;创作媒介不同——从事18年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郭振宇,在手语纤维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了通过解构物与形态之间的关系来叙述事件、表达情绪,这一特殊的交流方式反而是郭振宇最为平常和熟悉的表达路径。
大荒经,青麻、木料、光纤、金属,400x800x600cm,2019-2020
不得不说,在艺术史丰碑的阴影里,当下的艺术家个体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在艺术门类中显得更为“小众”的综合材料创作领域更是难上加难,前有高山仰止,今有材料语言的同质,后有科技浪潮的冲击。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如何发现独特、有力、准确的表达方式无疑是破局的关键。
上帝视角,木料、青麻、铁,300x450x25cm,2018-2020
细读郭振宇的作品,有三方面的创作语言值得关注。一是感知性的视觉触感,与其他艺术家通过现成品表意语言不同,郭振宇的作品可以想象为无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件可视的物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是语言本身。这份语言有且仅有是用视觉来触摸的,而非听觉。二是毁灭与再建,郭振宇在创作中除使用现成品之外,常常使用燃烧的方式来进行“毁灭”,这种“毁灭”是一种打破原有关系后的关系再建,在再次建构关系的过程中,材料之间的强关联及其融合在一起中的偶然性是郭振宇所追求的。三是以废墟来表意“去废墟化”,郭振宇作品中的物,常有枯枝败叶、日常残存、废弃材料,这些在原本世界中丧失“生命”的材料,是废墟的组成部分,郭振宇将这些“死亡”状态下的物质生命进行了语言生命的再呈现。这种语言生命更接近这些“死亡”物质的本原,充满生命力和感受力。
北纬30度之创世史诗,综合材料,200x300x6cm,2021
回到展览的标题——“睹物与凝思”,我们需要将自己置于安静的无声世界,堵住耳朵,用眼睛抚摸材料;闭紧嘴巴,用材料传递语言。通过睹物与凝思,来共情郭振宇艺术作品中的物我一境。
(文/蓝庆伟,来源:娅蓝)
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郭振宇,山东诸城人,当代艺术家。现为山东美术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育协会副会长,山东油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东省驻济高校研究生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