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于承佑教授带来《绘画与品格》的精彩讲座。授课回归最原本的审美性角度,于教授从自己40余年的创作实践出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如何将绘画的艺术性表达与当代重工业题材相结合表现。“刻刀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宗旨,在创作与建设成就有关的作品时要注意在棱角处保留些许柔和的过渡,这是对建设者人文关怀的体现。
张敏杰教授讲座现场
8月2日上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敏杰教授以《绘画创作的高度》为题,通过分析中外经典作品与著名艺术家,系统讲解了如何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视觉叙事。张教授指出,“好的主题创作要像一部微电影,既要有‘大场面’的震撼,也要有‘特写镜头’的细腻。”
讲座现场照片
黄启明教授讲座现场
下午的讲座由黄启明教授压轴登场。他直指当前创作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三精”标准——精准选题、精致构图、精到技法。“有些作品技术很成熟,但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记忆点’”。从政治与时代的角度讲述新时代主题性创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黄教授指出:这种创作不仅是艺术实践,更是一种文化行动——它既延续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又以创新姿态回应了“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在守正创新中构筑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石。
项目前两日的集中讲座为后期创作厘清了三大方向:政治性上确保主题正确,艺术性上突破技法窠臼,创新性上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路径。专家们提供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成为了艺术家后续修改作品的重要参照,促进了评审阶段的创作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