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艺术经营模式遭遇瓶颈期时,艺术市场中正催生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并非是由线上替代线下,而是要通过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参与方式,去精准抓住数字时代艺术生态的核心变革逻辑:线上渠道的价值,本就不在于颠覆线下的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如原作的质感、空间的沉浸感、面对面的社交联结,而在于突破传统艺术参与的时空壁垒、身份门槛与形式边界,让艺术从“小众圈层的鉴赏”走向“多元主体的共创”,从“静态的作品观看”延伸为“动态的价值参与”。
我认为,目前正在形成的这种新的参与方式,可以体现在对三个核心维度的重构:
一、参与主体:从“专业圈层”到“全民渗透”,打破身份与门槛的壁垒
传统艺术参与的核心主体是专业藏家、策展人、评论家等“圈内人”,普通观众及爱好者更多则是属于“被动观看者”,且受限于地域如偏远地区的观众难以接触顶级画廊、顶级画展等;观展成本如交通、时间、门票等形成的门槛。而线上则可以通过“轻量化参与”降低了准入成本,让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1、年轻群体的“浅度入门”。现在,抖音上的“艺术修复”“油画教程”等内容动辄百万播放,小红书“艺术生日常”话题已经累计超100亿次浏览,这些内容并非直接指向艺术市场中的交易,而是让年轻人以“学习、好奇、社交”为动机去兴趣性的去接触艺术。例如,佳士得在小红书发布“如何看懂一幅印象派画作”的短视频,评论区大量用户提问“普通人怎么开始收藏版画”,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参与,使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可讨论、可学习的生活内容。
2、非藏家的“价值共创”。线上平台允许观众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参与艺术解读,比如在虚拟展厅的评论区标注“这幅画让我想起童年”,或在艺术家直播中提议“能不能试试用蓝色调创作”。伦敦萨奇画廊曾在线上发起“观众策展”活动,让用户投票选择展览作品,最终根据线上投票结果落地线下展览,并将观众从“被策展”,变为了“参与策展”。
3、全球跨圈层的“跨界碰撞”。线上打破地域限制,它能让非洲的部落艺术家能通过Instagram展示作品,而被中国的设计工作室关注并合作开发衍生品;它能让乡村教师能通过腾讯艺术的线上课程,带着学生分析敦煌壁画。这种跨文化、跨职业的联结,都是曾经的线下单一空间所难以实现的。
二、参与场景:从“空间限定”到“时空折叠”,重构艺术与生活的联结方式
线下的艺术参与场景高度依赖画廊、美术馆、艺博会等物理空间,并且还需有习惯性的明确的“仪式感”;线上则可将对艺术的参与嵌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场景,让艺术从“专门抽出时间去看”变为“在生活间隙里随时卷入”:
1、“私人化”的深度参与。VR技术让观众可以在凌晨3点戴着头显“走进”纽约MoMA的展厅,独自放大《星月夜》的笔触细节,甚至通过算法生成“专属导览路线”,根据个人浏览记录推荐相关作品;AR技术则让普通人在家中用手机扫描墙面,“试挂”画廊的版画,模拟艺术作品与家居风格的适配。这种“私人定制”式的体验,弥补了线下展厅的公共性给人带来的“距离感”。
2、“社交化”的互动场景。线上艺术参与天然的带有社交属性,比如微博上的“一起看展”话题中,用户会分享自己在虚拟展厅的截图并@好友讨论;B站“艺术区”的UP主带着粉丝“云逛”画廊,边看作品边实时回答“这幅画为什么值百万”的问题,形成“观看·提问·解答·再传播”的闭环。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使艺术成为了社交的“媒介”,而非单纯的“对象”。
3、“生活化”的场景渗透。线上让艺术从“展厅里的作品”延伸为“生活中的符号”,比如画廊与奶茶品牌合作,将艺术家的作品印在杯身,用户通过扫码就可以跳转到该艺术家的线上展厅;或在短视频平台推出“艺术梗”挑战,让用户用表情包演绎《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艺术符号的生活化转化”,完全是之前线下难以实现的场景渗透。
三、参与价值:从“作品交易”到“全链参与”,延伸艺术价值的实现路径
传统艺术参与的核心价值集中在“作品鉴赏”与“收藏交易”,而线上通过技术赋能,让参与价值从“作品本身”延伸到创作、传播、衍生等全链条,形成“价值共创”的生态:
1、参与创作过程的“透明化联结”。艺术家可以通过直播展示创作草稿、修改过程;观众可以通过打赏形式“支持某一笔色彩的使用”,甚至还可以通过众筹预购作品,如“支付100元可获得作品完成后的数字签名证书”等。这种参与让艺术创作从“神秘的黑箱”变为“可追踪的过程”,藏家的“收藏动机”也从“作品的稀缺性”增加了“参与创作的情感联结”。
2、参与价值流通的“轻量化权益”。区块链技术让艺术权益的拆分成为了可能,一件原作的版权可以拆分为“展览权”“复制权”“改编权”等,在艺术市场上,即使普通人买不起原作,也可以通过购买“数字权益凭证”参与价值分配,如某画廊将一幅油画的“数字复制权”拆分为1000份,每份100元,持有者可获得衍生品销售的分成。这种“轻量化权益”让艺术从“少数人所拥有的资产”变为“多数人的可触及的价值”。
3、参与社会价值的“公共性延伸”。线上展览更容易与公益与环保等议题结合,形成“艺术+社会”的参与场景。例如,某蓝筹画廊在线上发起“女性艺术家公益展”,观众每分享一次作品,画廊即向女性艺术教育基金捐赠1元,最终吸引了多达50万人的参与,既传播了艺术家的价值,又实现了社会公益的共创。这种“艺术参与即社会责任”的模式,可以说是线下展览所难以快速触达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线上参与的“锚点”与“终点”仍然在线下,线上创造的新参与方式,始终要以线下的核心价值为基础:原作的质感诸如笔触、肌理、尺寸带来的感官冲击,空间的叙事诸如策展人通过光线、动线营造的沉浸体验,以及面对面的信任、藏家与画廊的长期人脉联结,这些又都是线上技术还无法完全模拟完成的。
事实上,我们应该预见的是,线上的价值恰恰在于为线下“引流”和“深化”:一个在抖音刷到艺术家创作视频的年轻人,可能因此第一次走进线下画廊;一个通过虚拟展厅了解作品背景的藏家,会更有针对性地参与线下预展。正如卓纳画廊在推出线上展厅时强调的:“我们希望线上成为‘第一接触点’,而线下成为‘深度体验点’,前者让更多人‘知道艺术’,后者让他们‘爱上艺术’。”
总而言之,线上已创造的新艺术参与方式,其本质就是将艺术从“封闭的体系”变为“开放的生态”:它不能否定线下的核心价值,而是要通过对技术、场景、主体的一系列重构,让艺术的“参与权”回归给更多人,让艺术的“价值链条”容纳更多元的共创。未来的艺术市场,不会是“线上取代线下”的对立,而是“线上拓展边界,线下锚定核心”的共生,使艺术的线上参与,最终让更多人“走进艺术”,再引导他们“走进线下”,完成从“参与”到“沉浸”的价值升级。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