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赵树丛 | 难忘世纪诗翁臧克家的故乡情谊

赵树丛 | 难忘世纪诗翁臧克家的故乡情谊
2025-08-20 16:27:3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今年10月8日,是臧克家先生诞辰120周年。克家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是属于民族、属于人民的,但首先是属于家乡的。

1905年10月,克家先生出生于潍坊诸城西南乡臧家庄一个由中而小的地主家庭。他出生时,他的家庭就像当时的中国一样,封建阶级没落,风雨飘摇,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但是,一个新的思想萌芽,在这个家庭孕育而生。

诸城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并不算一个富庶之地,但论文脉,却是亘古赓续的。苏轼曾在这里任知州,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许多千古名篇。对诸城的穷,他有诗“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对诸城的文气,他赞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克家先生就是乘着东鲁的文气遗风而生的,他的祖父懂诗,他的父亲懂诗,他家的长工“老哥哥”、“六机匠”以及懂神话故事的姑姑,他们虽不写诗,但都是“扒瞎话”的老手(“扒瞎话”是诸城方言,就是讲故事),他周围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大王。无论是正版的三国、水浒英雄,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甚至大戏里改编过来的“瞎话”,他们都会给幼小的克家讲,令他十分神往。他们会把神话故事和悲惨现实联系起来讲“瞎话”,用故事去叙说、讽刺、鞭打社会的不公。上个世纪初,陈独秀曾经和苏曼殊联合翻译过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他当时就把书中的事和周围的事写为一体,还起了个名字叫《惨世界》。那些给他讲故事的乡亲也在这样影响他,在克家小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善良、真诚、正义的种子。

私塾、新式小学读完后,克家十四岁离开臧家庄子(老人家经常讲他十四岁离开家乡,实际上是离开村庄到诸城上中学)。在中学他遇到了徐宝梯(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陶钝),特别是结识了能称为伙伴、诗师、同志的族叔臧瑗望。那时候,他对诗歌的爱好,已经上升为文学水平。

1919年,五四运动因山东的归属问题而爆发,这场伟大运动的冲击也震动了远在千里的诸城。克家听了北京学生运动组织代表丘纪明的演讲,了解了五四运动的诱因和旗帜,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感和自信心。于是,他积极参加“反日会”,走上街宣传鼓动、抵制日货。应该说,从那时起,他就是一名战士了。

1923年,克家没满18岁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家乡诸城,从高密坐火车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铁路,见到火车,激动兴奋中把车票给弄丢了。这一点我也有相同的经历,我在不满18岁时从高密站西去济南读书,第一次见到铁路,第一次见到火车,不顾一切跑到站台看火车在铁轨上奔跑,差一点把行李弄丢。

克家到济南报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报考者有八百多人,只取前四十名。他考了第十九名,被录取了。那时候的第一师范学校,是革命阵地,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从这个学校毕业后,经常回到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在邓广铭的推荐下,克家读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大纲》《三民主义》等书籍,还有幸现场听过大诗人泰戈尔的演讲。每逢暑假,克家就会回到诸城老家。一方面,他要把济南的革命气息带回去。另一方面,和亲朋乡伴混在一起的四十多天,也让他大接地气。

当然,对他教育最深刻的还是反动军阀张宗昌的黑暗统治,令他恨之入骨。因此,在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结束后,他就和几名好友结伴到武汉,考取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也就是有名的黄埔六期。在那里,他崇拜恽代英、苏兆征、周恩来、郭沫若、叶挺。但是,只学了不到一年,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就发生了,白色恐怖袭人,克家被迫在好友帮助下逃离武汉,返回山东诸城,后来又躲避反动派追捕,到了东北的沈阳、哈尔滨。

1930年,克家先生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就是后来的山东大学)。他的国文卷子是闻一多先生判的,一多先生还把他录入了他任院长、主任的文学院中文系,在一多先生的影响下,克家的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此间,在王统照、闻一多等人资助下,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诗坛的地位。

大学毕业后,他到了在临清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抗敌集团,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写成了名篇《津浦北线血战记》。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排斥进步民主力量,臧克家被迫离开前线来到重庆。在那里,他结识了周恩来同志。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期间,经周恩来介绍,他又认识了毛主席,还写了长诗《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

1949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克家先生由香港辗转来到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这年11月,为纪念鲁迅,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经久传唱的诗歌名篇。我和许多人一样就是通过读这首诗知道和认识臧克家的。

我和臧克家先生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山东临邑县挂职,县里有一个支柱企业——临邑酒厂,想请名家题名。厂长毕士诚知道我是山东诸城人,就提出让我请臧克家先生题字。但我并不认识克家先生,后来在总参气象局原政委宋登华将军和青年历史学者臧运祜的帮助下,我们应约拜会了克家先生。

当时,北京东城区赵堂子胡同15号是克家先生的住所,我们在宋登华老首长陪同下一起前去拜望。他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一身并不笔挺的中山装,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寒暄之后,我直接说明来意,他老人家却说“我不是书法家,不给商号商标写字,更不给烟酒写字”。我那时年轻,语气很直冲地说“您写过”。然后立刻站起来,用我的诸城话给老人家背诵了他为山东景芝酒厂题的诗“儿时景芝美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佳酿声高人已老,沾唇不禁念故乡”,还背诵了他的名篇《有的人》。我纯正的乡音,让克家先生兴奋起来,他说“这就是我读诗的感觉。我在青岛、济南、重庆、上海、香港、北平都是用这样的乡音这样读诗”。我当时职务是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临邑县委副书记。过去因为乡音,经常被领导批评和同事提醒,第一次因为乡音得到了肯定,我自己也很得意。克家先生答应给我们题字。不巧,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来访,我们就此提前离开,我留下了我济南的地址,很不舍地离开了赵堂子15号。说实在的,当时并没有抱克家先生能给我们题字的希望。

左起赵树丛、臧克家、宋登华

大约在二十天后,我喜出望外地收到了臧克家先生给洛北春酒和邢侗贡酒的题字,他只题了“洛北春”和“邢侗”。临邑酒厂就用这两幅字制作了商标,一直沿用多年。

更令我高兴的是老人家还给我专门写了一个条幅。“突出宏图百代无,奔腾万里趋长途。诗人老去诗情在,振臂犹堪共一呼。”

几年后,我受我们家乡镇党委书记郑云田之托,又请克家先生给石桥子镇人民公园题写了名字。

克家先生是跨时代、跨世纪的著名诗人,他和毛主席、陈毅同志都有诗的交流,是他在《诗刊》创刊时促成了毛主席诗词十八首的公开发表。他还提议毛主席把《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字,毛主席欣然同意。但他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对乡亲的情意。他为山东大学题字“祖国万岁,母校千秋。”他为景芝酒题诗,为党的一大代表、诸城人王尽美题诗“党史开先卷,百代扬英名,暗夜仰北斗,巨手撞晨钟。”他为诸城革命烈士臧亦蘧编选诗集并作序推介,为诸城博物馆等家乡若干文化工程题名题字,留下了《诸城名人传略》《一石诗选》等书的书名。我还听说一个段子,据说日照县有过一个“日照先日照”对子,求对下联,无人能对。克家先生信手拈来,对出“诸城胜诸城”。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在文献上查到出处,但我坚信这就是真的。

克家先生对家乡的情和爱铭刻在心头,渗透于血脉,文化于诗篇。他写过马耳山、常山、超然台,写过“六机匠”“老哥哥”。他的生活中离不家乡的味蕾记忆,爱吃大蒜、大葱、花生米,他说过“大葱是山东人的瓜子儿”。

在他还是壮年的时候,他就写过“设若我死了/设若我死之前还有一点时间/我一定写下一句最后的请求/不仅仅是一句,留给我的亲人去看/……不管路多远,一定要把我埋在故乡……,我太爱这乡土,太爱这块乡土的人民/这爱是那么浓烈,那么醇厚,它的熏香使我不朽”(爱的熏香)。

2004年2月5日,臧克家在北京逝世。这年四月,这位伟大诗人的骨灰和他高尚的灵魂,回归故里,永安于马耳山下、臧家庄子,和他的好友、恩师、同志、亲人长眠在一起。

克家先生诗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年,克家先生120岁了,他永远活在故乡人民心中。

文/赵树丛,来源:同步悦读,文中图片由林昆仑提供)

作者简介

赵树丛 | 天堂之爱

赵树丛,山东诸城人,曾就读于山东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做过医生、教师,做过群团工作负责人,在县、市、省党委政府任过职,在国家林业局任过主要负责人。现担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赵树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