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期网上不时传来民营美术馆接连关门、本土画廊纷纷歇业消息的时候,我认为,当下恰恰是中国艺术市场正在经历着一种由结构变革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的传统板块深度调整、新兴领域爆发增长的分化态势。这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必然会经历的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只有这样的转型,才能使传统板块通过这番盘整,淘汰其投机泡沫,让新兴领域依托技术革新与年轻藏家崛起打开发展空间。正像巴塞尔艺术展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市场已走完从无到有的阶段,下一步将是从有到优的蜕变。”
从有到优的蜕变之后带来的就是有序。接下来逐渐形成的中国艺术有序市场的核心特征将会是分层清晰化、模式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规则规范化——
市场的分层清晰化,形成高、中、低三级梯队:高端市场聚焦名家珍品,即博物馆级的艺术作品,它以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为核心;中端市场的新锐艺术家、中青年创作者作品,则依赖画廊、艺术博览会等交易;低端市场以大众消费级装饰画、文创衍生品为主,依托线上电商、线下市集渗透。
交易的模式多元化,打破传统“画廊—拍卖”的单一路径,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以拍卖、画廊代理、艺术博览会为核心;线上涵盖艺术品电商、直播竞拍、数字藏品平台,甚至出现“线上预展+线下成交”的混合模式。
参与的主体多样化,从传统“收藏家+艺术家”的小众圈层,扩展为多角色参与:除核心的艺术家、收藏家、画廊/拍卖行;新增艺术基金项目的投资机构、用于资产配置的企业藏家、有美育需求的普通艺术消费者,以及艺术顾问、鉴定机构等服务型主体。
行业的规则规范化,伴随着艺术市场的成熟,逐步建立起配套规则:包括由权威机构认证的艺术品鉴定标准、溯源和保真协议的交易流程规范、以及政策监管,部分地区还将形成行业性自律组织,以减少艺术市场的“赝品泛滥”“价格虚高”等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