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唤山系列﹣庐山·河山不二40cmx60cm水墨2017
《唤山系列﹣庐山·山河不二》这种“材质的起义”,远非语言形式的实验,而是一场针对历史记忆的考古发掘。当胡毅说“材料自己会说话”,他实则在执行本雅明式的“历史天使”使命:在材料的断裂处,打捞被主流叙事掩埋的碎片。
这片土地因宣言之地的身份被赋予了额外的历史重量。胡毅虽未直接描绘战火硝烟,却通过材料的层层沉积,似在默默回应当年山间的坚韧与沉思。正是这种直觉般的感悟,让《唤山》系列的美学意境从自然的呼吸,悄然过渡为更深沉的文化呼唤。
2017年的《唤山·1937年7月17日》中,银箔在墨色皱褶间闪烁如未熄的烽火。作品尺寸(40×60cm)刻意对应老照片的经典画幅,而宣纸的脆弱性与银箔的永恒性形成残酷辩证——这恰是庐山抗战宣言的隐喻:“地无分南北”的呐喊,被压缩为物质层面的“褶皱与微光”。胡毅在此发明了一种“反向拓印术”:不是将历史印刻于材料,而是让材料主动显影历史。
胡毅唤山系列﹣庐山·1938保卫庐山40cmx60cm水墨2017
胡毅对山水景观与历史记忆的转译和重构,形成了他与材料共同完成的诗意化的国殇。令人想起基弗的铅质书籍:当历史过于沉重,唯有物质的沉默能承担其重。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在《唤山》系列中被彻底解构。胡毅的庐山不再是文人笔下的“可游可居之境”,而成为福柯所谓的“异托邦”——一个真实存在的、却承载着非常规记忆的对抗性空间。
胡毅唤山系列﹣庐山·1939姚英40cmx60cm水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