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
空·迹——景观之祛魅及诗性解构
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
展期
2025.8.19-11.09
展览地点
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指导单位
尚天河文化季组委会
主办单位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河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后山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家
徐冰、马树青、沈勤、丁乙、桑火尧、王绍强、陈焰
学术主持
皮道坚
策展人
梁海盈
声音设计
姚春旸
视觉设计
TEN BUTTONS
展览摄影
曾雨林
信息宣传
李天芊、何书婷
亚洲艺术中心艺术家马树青、沈勤、桑火尧、王绍强、陈焰受邀参展后山当代艺术中心“空·迹——景观之祛魅及诗性解构”。
前言
从《早春图》到《空·迹》
——后山“当代艺术研究展”系列的新视野
此次以《空·迹——景观之祛魅及诗性解构》为题的展览是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入选项目。青年策展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本土与全球文化的张力关系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与生命活力,以及如何超越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实现传统回归的观察与思考,是后山 “当代艺术研究展”系列自2022年首展《早春图》以来学术视野的拓展与理论思考的深化;也是对《早春图》展之:“在逆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与新一轮全球化蓄势待发之际,如何定义‘当代艺术’,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本土和全球文化的张力关系中,保持自信、自由而开放的心态,焕发新的创造活力?”这一发问的积极而自信的回应,令人深受鼓舞和启发。
展览借用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景观并非单纯的视觉堆积,而是一种隐形的结构,它通过符号的循环生产,塑造并固化人们的认知方式”;通过徐冰、马树青、沈勤、丁乙、桑火尧、王绍强、陈焰七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试图在“祛魅”与“解构”的双重维度中集中展示:艺术如何穿透景观的幻象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又如何以诗性的方式,重新唤醒被遮蔽的感知。主题“空·迹”之“空”乃东方哲学中存在的本源,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则是视觉的留白和意义的悬置。它因之而成为一种姿态:拒绝被填充、被定义,在虚空中暴露景观的虚妄。“迹”乃话语剥落后的印痕,是解构的痕迹亦是诗性的重生;是解构与重建之间的诗性通道,是景观符号被消解后通往本真的路径。与其说《空·迹》是一场展览,无宁说它是一条路径、一次邀请或一个开放的追问。它热情地邀请观者进入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历险,在现实景观解构的裂隙中探求那尚未被言说的本真。
(文/皮道坚,著名美术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策展人语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十一章/节选)
在古老箴言中,老子以“空无之用”的辩证思想,指出世人看待问题常处于“有”的层面,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无”非空无,它是容纳万有的生成性场域。
“景观”(the Spectacle),在西方语境中源于居伊·德波的批判理论。此“景观”非传统意义中的自然景象,而是资本操控下的视觉意识——一种通过图像中介建立的社会关系、消费主义编织的欲望图景、城市化进程中规训的自然想象……德波的批判揭示了当代景观的变化:在全球化、经济化、商业化,甚至今日人工智能化等复杂背景下,数字、媒体、虚拟影像等构建的“景观堆积”,正吞噬生活的本真性——本质被表象覆盖。
此次展览以《空·迹——景观之祛魅及诗性解构》为题,邀请了徐冰、马树青、沈勤、丁乙、桑火尧、王绍强、陈焰七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呈现他们各自的艺术观念与特色创作路径,在后山当代艺术中心构建一个“意义生产场域”——主体在景观堆积时代下祛魅后觉醒的诗性重建。并且通过文献互动的方式把观众容纳入本次展览讨论之中。作为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入选项目之一,本展览始终秉持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公共美育与传播交流多位一体的目标。贯彻艺术中心“公益初心,聚焦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理念。”通过七位艺术家的艺术,试图呈现一种在西方影响下的超越以及中国传统的回归;思考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本土以及全球文化的张力中保持自身的特性与生命力。
(文/梁海盈)
参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