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评论家、收藏家,一直以来,我都把同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当代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中每个人的脾气个性、创作经历、绘画技法各有不同,但凡其中能岀来一些件相对完美的作品,又都是他们各自的艺术天赋与创作才华的体现,更伴随其在打磨作品时反复迭代修改、甚至推倒重来的艰辛过程。
从理论上来讲,藏家在收藏的时候,即使谈不上对艺术家作品的打磨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但是至少也要对其是否打磨有所了解。艺术家打磨作品是一种精修过程,它往往会围绕着“自我审视、细节精修、反馈整合”展开,具体又包括这样一些环节。
冷静审视:艺术家完成创作的初稿后,一般都会先“搁置”,然后跳出自己的视角,用观众或批评者的身份进行审视,从中努力寻找出某种逻辑、情感或技法上的断层或构图上的失衡。
细节精修:艺术家在创作中,大都会针对作品所碰到的核心问题进行拆解打磨,并根据“媒介特性”,反复调整笔触厚度、色彩灰度等,使之尽量凸显出画面效果的肌理触感。
反馈过滤:虽然不是全部,不过也有些个艺术家总会主动向同行、导师或目标受众征集意见,但期间又不盲目妥协。他们只吸收能够强化作品内核的建议,以保留自己个人风格的叙事手法。
迭代沉淀: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时,都能够接受“不完美”并持续优化,甚至不惜推翻重来。有些艺术家会保留多版草稿,对比之下再从中选择出最切合自己初衷的方向,直到作品能“自主传递情感”,而非仅仅停留在“完成”状态。
作为艺术家,他们在对待作品的创作态度上,很多人都表现出以“视觉传递精准度”为核心,通过色彩细节校准“情绪浓度”,通过笔触细节匹配“物体质感”,通过构图细节优化“视觉动线”。他们往往会从反复修改着手,精心打磨出能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
对此,我感触最深的比如隔三差五去艺术家严智龙在上海老外街的工作室,有时看到他最初创作的构图色彩,到最终完成后的实际相对照,完全可以用脱胎换骨来比喻。若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其背后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整个艰难过程。我更能理解严智龙在创作中一旦实现了某方面的突破,会激动得忍不住泪流满面的心情。
又比如桑火尧也是我比较多关注的艺术家之一。在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桑火尧工作室里,我看着一幅幅在绢的材质上画出的变幻无穷的丙烯“桑氏方块”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这些材料间融合的创新之难且又有创作之妙的意韵。
再比如,近两个月,唐云辉一直在全身心的投入两年一次的上海美术作品大展参展作品创作,从动笔到完成,他把自己一次次的修改,一遍遍的打磨,都拍成照片征求我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执念和追求。
也许成熟藏家与普通观众的最大区别,就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这样的藏家,几乎很少仅凭名头去寻找藏品,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敏锐的眼光,能在同一艺术家的众多不同作品中,发现并选择其中最能体现这位艺术家天赋、才华、努力的那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