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现代紫砂创作》——吴鸣为江苏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生活美学与AIGC融合下的紫砂雅器人才培养》授课

《现代紫砂创作》——吴鸣为江苏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生活美学与AIGC融合下的紫砂雅器人才培养》授课
2025-11-18 16:50:5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张同学:随着现代紫砂艺术设计逐渐走向多元化,除了传统茶具、摆件,不少设计师开始尝试紫砂与其他材质结合。但当代有些陶艺作品虽然造型新颖,却缺乏合理的设计逻辑和美感。这是否是因为对传统技艺和审美理解不足导致的?创作者又该如何在创新造型时让作品兼具合理性与美感?

吴鸣:现代陶艺作为国内特有的产品与产业类型,部分作品因设计缺乏合理性引发非议。这源于创作者未掌握符合普遍认知的造型规律,如协调、统一、和谐等设计原则。以曾经一位台湾陶艺家的作品为例,他为求创新,将壶把手设计成绕圈的长泥条,造型怪异,正是忽视紫砂造型规律所致。

紫砂创作需学习美术与设计基础,理解传统中的造型规律。传统并非全是精华,创作者需辨别造型的优劣,继承优质传统而非简单照搬。

此外,无论是否借助AI等新技术,设计仍需贴近紫砂本质。创作如同学习写字需先临摹,紫砂创作需拆解传统作品的比例、接口等细节,打好基础。只有在理解传统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作者才能在长期实践中实现突破,成为实力派,避免“无根创新”的弊端。

10.jpg

马同学:吴老师您好,我特别喜欢您那些带着实验性的现代紫砂作品,感觉每一件都像在跟传统对话,同时又充满了当下的思考。想请教您,在紫砂作品创作中,把传统紫砂元素和现代艺术表达结合的时候,您是如何把握“破”与“立”的平衡的?比如,哪些传统的“根”是一定要守住的,又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大胆突破的?

吴鸣:制作方式和工具很关键,我基本沿用传统工具和程序(从打泥片开始),这些工具是在充分尊重紫砂泥料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的“腔调”也很重要,比如造型的和谐关系、各部分的连接方式(紫砂壶多为暗接,这与青铜器、木结构不同),以及从优秀玉雕中转化而来的厚重感。材料本身给人的醇厚感也必须重视,这些构成紫砂独特魅力的要素不能丢。在创作中融入当代器型,只要保持这些本质特征,作品即使再当代,也仍然是紫砂。同时要注重物质性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强调泥料本身的质感,让作品既有紫砂的韵味,又具备现代感,符合审美规律——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优秀作品,往往都有这样的共性。

11.jpg

全同学:吴大师您好,今天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您对几套作品娓娓道来的介绍,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紫砂的魅力——那种质朴自然,温润又有灵性的气质。您也提到自己深受美术学习基础、现代设计思维的影响,在您的作品里,确实看到了传统器型的经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以及富有新意的表达,充满生活美学的气息。我想听您讲讲这些作品背后有什么创作思路:是偶然获得的灵感,还是像工业设计那样出了很多套设计方案,再从中选择了合适的呢?

吴鸣:紫砂创作中,灵感迸发和反复琢磨的情况都不少见,就像走路,有时是顺着路往前走,有时得自己蹚出条路来。偶然的灵感常常藏在日常里。可能是看到天边的云卷云舒,或是路边草木的姿态,甚至是雨后空气里的湿润感——这些不经意间入眼入心的东西,往往能突然在心里勾勒出一个器型的轮廓。这种时候,手上的泥土仿佛有了自己的想法,跟着感觉走,就能带出一种自然的灵气,那是刻意求不来的生动。

但更多时候,创作得靠一点一点去打磨。比如想在传统器型里融进现代的审美,就得反复琢磨比例、线条,考虑怎么让老样式既不失本真,又能贴合现在人的生活习惯和视觉喜好。可能要画很多草图,不断调整细节,甚至推翻重来,在一次次尝试里找到那个平衡点。这就像给老物件换新衣,既要合身,又不能丢了骨子里的韵味。

其实不管是灵感一来的顺势而为,还是沉下心来的慢慢打磨,核心都是要让紫砂既能留住传统的根,又能接上当下的气。泥土有它自己的性子,创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两者磨合着,才能出既耐看又有新意的东西。

12.jpg

学习感悟

关键词:吴鸣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