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抗疫需要全球合作,经济复苏也需要全球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开展经济合作、人文交流。
记者:疫情冲击之下,我们也注意到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增长,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直播数据造假,你觉得应该怎样规范直播行业的发展?
任贤良: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带火了消费。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已经增长到5.04亿,增速为10.6%,而到了2020年,用户规模预计达到5.26亿人,在网民中占比过半。但是,直播带货的快速膨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比如数据造假、恶意刷单以及出售假货、劣质品、过期货等商业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相关法规制度一定得跟上。比如,2020年7月中国广告协会制定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重点对直播带货行业刷单、虚假宣传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范,为直播行业套上“缰绳”;监管力度也要跟上来,相关主管部门要围绕网络直播、直播带货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约谈、曝光、行政处罚等措施,促使直播行业健康发展。行业自律也必不可少。行业的主体要承担责任,完善行业行为规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除了直播“造假”等问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2020年,疫情中的各种防控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担忧,应该怎么兼顾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任贤良:个人信息保护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敏感、重要。为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基层单位落实人员申报登记制度,个人病例、行动轨迹、生活习惯等信息被收集利用,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时有发生,仅2020年11月以来就出现了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如何在疫情防控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中央网信办已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强调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被泄露。我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规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事先征得被收集者同意,除具备明确的法律授权机构外。而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采用严密的访问控制、加密等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尽可能相对集中管理和处理个人信息,防止被窃取、被泄露。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记者:2019年7月,你撰写的《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一书修订再版了,书中多次提到舆论监督胜过监督舆论,你怎样评价2020年舆论监督的情况?
任贤良:在我看来,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是重塑媒体公信力、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2020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不少舆情热点事件频出,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既有及时辟谣、稳定公众情绪、坚定抗疫信心的“正能量”报道,也有对“负能量”现象的及时披露。可以说,媒体不仅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鼓与呼,而且从舆论监督角度帮助了疫情防控工作。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召开发布会不及时,引发公众不满。能否具体谈谈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公共问题时,应该如何面对媒体?
任贤良: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速度快、群体性、危害大、处置难、公众关注高等特点。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能不能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和制高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科学疏导群众情绪,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现实的紧迫课题。
为此,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敢于面对媒体,保持与媒体的密切联系,更加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又要增强处突能力,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信息,表明政府的立场和采取的果断措施。因为面对突发事件,推迟或延误新闻发布,都可能引发群众不良情绪堆积或导致事态升级,给处置矛盾问题带来被动,还要提高媒介素养,熟悉新闻规律,科学运用媒体,讲究策略方法,正确引导舆论,科学处置舆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真正使新闻媒体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纽带和桥梁。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