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比亚迪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销量突破427万辆,营收达到7771亿元,同比增长29%,创历史新高。
在新能源车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堪称“逆势狂飙”。
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胜利背后,供应链的“毛细血管”正在悄然重塑——比如轮胎。
车与轮总结比亚迪车型配套数据发现,玲珑位列轮胎配套量榜首,覆盖王朝、海洋等多个系列车型。
并且,早在2022年,玲珑轮胎为比亚迪供货量就超过100万条,成为其第一大轮胎供应商。
一家年销400多万辆的车企巨头,为何如此钟爱玲珑轮胎?
成本绞杀战里的幸存者法则
这几年,新能源车行业的内卷已从电池、芯片蔓延至每一个零部件,行业的利润早已被价格战撕成碎片。
根据比亚迪2023年财报,其单车净利润不足9000元(2024年约9426元),而特斯拉特斯拉同期数据为1.4万元。
在“利润换市场”的策略下,比亚迪供应链成本管控成为其至关重要的生死线。而玲珑轮胎的突围,首先在于其“刀刃向内”的制造革命。
截至目前,玲珑轮胎在国内打造了招远、荆门、吉林等多个“智能工厂”,这些工厂通过自动化、无人化、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人工成本大幅降低。
这种“以智能化换成本”的打法,恰好击中比亚迪的痛点——既要降本,又要保供。
更关键的是,玲珑的性价比并未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比如比亚迪宋plus配套的玲珑新大师系列轮胎,在2025年《AutoBild》夏季轮胎测试预赛中,位列全球第四,性能表现不输外资一线大牌。
成本与性能的平衡术,让比亚迪在价格战中多了一张底牌。
新能源车的“专用跑鞋”
如果说成本是入场券,技术适配性才是玲珑的杀手锏。
新能源车对轮胎的要求近乎苛刻:车身更重、扭矩更大、静音需求更高。
作为最早研发新能源轮胎的企业之一,玲珑早早就成立新能源轮胎专项实验室,针对电动车特点提高轮胎技术。
并且,玲珑轮胎在配套业务方面,坚定围绕“中高端品牌+中高端车型+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加快配套业务的目标。
截止2024年上半年,玲珑轮胎全球配套量超1300万条,配套总量累计近2.8亿条,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轮胎配套第一。
其中,在新能源车领域,玲珑轮胎已为通用五菱全系、一汽红旗、比亚迪、吉利汽车、东风日产、奇瑞汽车、广汽本田、赛力斯、哪吒、易捷特、开沃等公司提供配套轮胎。
毫不夸张的说,2020年至2023年度,玲珑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轮胎配套领域,位列中国轮胎企业第一。
而这背后,是玲珑轮胎的一场豪赌。当传统轮胎巨头仍在观望新能源车市场时,玲珑已押注“All in新能源轮胎”。
这种战略定力,让比亚迪等车企敢于将核心车型的轮胎“托付”给中国品牌。
“7+5”打通供应链“最后一公里”
新能源车的竞争,还超越了产品本身,演化为供应链响应速度的较量。
比亚迪在全球布局十余座工厂,而玲珑的“7+5”战略(国内7大基地+海外5大工厂)恰似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使玲珑轮胎形成与主机厂配套最佳服务半径。
以比亚迪合肥基地为例,其所需轮胎由玲珑安徽工厂直供,运输半径压缩至200公里内,交付周期大幅缩短。
这种“贴身服务”的底气,或许来自玲珑早年落子的产能布局——泰国工厂辐射东南亚市场,塞尔维亚基地则直插欧洲腹地。
车企与供应商的绑定,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军备竞赛。比亚迪需要玲珑的快速响应和成本控制,玲珑则借助比亚迪的规模效应加速技术迭代并进一步打开市场。
写在最后
在车企利润被极致压缩的时代,或许只有像玲珑轮胎一样,既能“蹲下身段”降本、又能“跳上擂台”创新的供应商,才能笑到最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0万辆,替换轮胎市场规模超千亿。
当海外巨头还在纠结是否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时,玲珑已拿下大众、红旗等品牌的订单。
这场战争没有终局,但有下一个赛点:谁能在全球新能源车换胎潮中,复刻宁德时代的霸权?玲珑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比亚迪的427万辆里。
(来源:车与轮店主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