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和重点推动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完成好以下重点任务。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着眼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治层面稳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入推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统计制度对树立正确政绩观、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释放巨大而持久的经济发展动能。一方面,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政策环境,规范压减对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放宽准入限制。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统筹“硬建设”和“软建设”,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