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资委党委会,有几个重要信息,值得关注。把这些话抽出来,有四个“制定”,很是重要。其中制定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最难。
(一)会议消息不长,媒体转载时作不同标题。有的用“指导企业制订科学合理、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有的用“国资委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细看一下,意义、目的内容不谈。拎出来的干货有几条。
一个是指导企业制订科学合理、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一般是不用“全力以赴”这个词的。去年4月用“全力以赴”这个词是新兴产业。恐怕不仅是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的重要作用,完成基本增长、利润与税收任务,就不易了。“科学合理”、“有挑战性”,两个词选用,可见难度所在。
一个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业施策、因企施策指导企业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向、模式与路径;
一个是在深入研究资产、行业、市场的基础上,高质量编制企业“十五五”规划。这件事情,各家企业都在忙活,战略发展部是最忙了。
一个是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科学、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
这四件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编制“十五五”规划与使命评价制度,都是硬任务,都不容易。不一定都是文件,有些是措施。
每条都值得组织班子写一篇大文章。
(二)别的暂且不表,我想重点说一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问题。因为这是我的文章一直强烈关注并且建议的,而且是政府工作报告写上去的,且是写得很突出,有不拿出来不行的感觉。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时指出指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国企改革就讲这么一句话。
制度不仅关系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关系到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质量。将破解“重经营指标、轻战略担当”以及国企功能作用难量化、难考核的困局,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将从单一经济效益导向,向战略使命驱动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型升级,为接下来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考虑全力以赴完成经济指标,这确实是个两难问题。显然,这个制度很难出。
国资委党委会讲到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时强调,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科学、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健全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看来,国资委党委是高度重视了,与政府工作报告口径一致。
为什么要制定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确保战略方向与国家意志统一评价制度通过量化考核,防止国企在市场化改革中偏离“国家使命”,确保其服务于宏观战略目标。其次是平衡多重目标的冲突,评价制度需明确优先级,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社会效益。3.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传统考核多聚焦财务指标,忽视战略执行能力。通过评价制度,可推动国企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治理”,强化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和风险管控能力。4.应对国际竞争与地缘政治挑战,特别是在全球背景下,通过评价机制强化产业链韧性(如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以应对外部制裁和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