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名年轻生命逝去。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官方声明,试图还原事件经过。
然而,这份回应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关于智能驾驶安全性、车辆设计以及行业竞争等问题的探讨。1日下午,资深汽车研发从业者周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汽车行业的高度内卷,使得部分车企可能为了追求低成本而牺牲安全环节,小米SU7的事故或是行业性问题的体现。
疑似家属发声:我们只想要一个说法
1日下午,一位自称是遇难者家属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声,描述了事发经过以及家属的质疑。该网友表示,其女儿和两位朋友在前往安徽参加考试途中遭遇不幸。家属在第一时间收到了车辆后台发出的事故信息,并迅速赶往事发地,但到达时已是阴阳两隔。
该网友还提到,小米声称成立了调查组,但至今未与家属取得任何联系,甚至连一个慰问电话都没有。“作为家属,我们质疑的点有很多,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这都是我们家属的疑问,我们只想要一个说法,我们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我们家属一下,不用躲躲藏藏,那个所谓的调查组,您到底在调查什么?为什么不联系我们家属也是我想问的。”该网友质问道。
1日16:41,上述家属发微博称,作为受害者家属,从3月29日事故发生以来,并未收到任何电话慰问、联系,不得不向外界求助。截至发稿,这条微博已被删除。
小米公布的数据显示,车辆在碰撞前经历了NOA(Navigateon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激活、分心报警、脱手预警、风险提示和减速等阶段,最终在驾驶员接管后与护栏发生碰撞。声明中还提到了车辆的Ecall功能在碰撞后被触发并接通,确认了事故并报警呼叫急救服务。但小米的声明并未直接回应公众普遍关注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否启动以及车门解锁等关键问题。
还原事发经过:NOA介入后生死两秒
根据小米方面的通报,这起事故发生在2025年3月29日晚间。当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上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声明称,事发路段正进行施工,导致车辆需要改道至逆向车道。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系统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持续减速并转向,最终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的速度约为97公里/小时。
网友对小米的回应提出了诸多质疑。核心争议点在于,从车辆发出障碍物提醒到最终碰撞,中间仅有短短两秒左右的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驾驶员是否能够及时做出有效反应,避免事故的发生。除了对反应时间的质疑,公众对小米SU7的技术层面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车辆的AEB没有生效?碰撞后为何会迅速燃烧?事故发生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类似的质疑大多集中在车祸发生时的车辆状态:在发生碰撞前,车辆AEB是否启动,刹车距离是否达到产品宣传的能力?碰撞后电池包是如何被击穿导致爆燃?碰撞后安全气囊侧气帘是否正常弹出,后排乘客安全带是否系牢,驾驶员和两名乘客是否当场失能?为什么车门没有解锁?
还有网友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小米在实验场景下,以135公里/小时的速度检测到障碍物到成功刹停需要约3秒行驶90米左右。据此推断,事故车辆的AEB应该在更早的时间就检测到障碍物并实施制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小米汽车好像检测到障碍物,但AEB没有启动。这可能是汽车本身设计逻辑出了问题,这次车祸,如果AEB启动,即使是2秒,碰撞车速也不会超过50公里。”一位网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