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是否介入或触发,存有很多条件。”有汽车领域资深专业人士表示。据相关媒体援引一位智能驾驶技术人员的分析,小米SU7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纯视觉模式在夜间识别效果相对欠佳,可能存在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问题。另外,在车辆行驶速度超过100公里/小时之时,由于检测距离相对有限,AEB存在没有触发可能性。在此前的宣传材料中,小米汽车方面曾展示了小米SU7AEB在夜间120km/h遇静止故障车紧急刹停的功能。“在这起事故中,系统或许未调用OCC占用网络发AEB指令。”上述业内人士推测称。
此外,小米在声明中并未直接提及3名逝去的生命,也未详细说明气囊是否弹出、车门是否锁死以及车辆爆燃的原因。
引发担忧: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在哪里?
小米SU7的事故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担忧。许多人表示,在宣传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车企是否充分告知了消费者其功能的边界和潜在风险?
资深汽车研发从业者周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这起事故感到惋惜,并认为这背后可能折射出当前汽车行业过度内卷的问题。“现在汽车行业高度内卷,越来越呈现出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他指出,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下,部分车企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一些本该重视的安全环节。
周强认为,车企在设计智能驾驶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预期功能安全”(SOTIF),即在系统超出自身设计边界的情况下,如何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这是车企的责任。小米在设计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时候,考虑是不到位的。车企让用户有了一种可以依赖辅助驾驶的错觉,并没有通过市场宣传教育用户应该怎么做。”
他以海外某头部车企举例,成熟车企在推广高级驾驶辅助功能时,会非常谨慎地强调驾驶员的参与和责任,避免用户产生“自动驾驶”的误解。周强认为,国内车企在预期功能安全的分析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这与行业内卷、追求快速上市和低成本有关。
“今天出这个事的是小米,明天有没有可能是任何另一家车企?绝对有可能。”周强坦言,这起事故暴露了国内汽车行业在安全设计和用户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他认为,消费者应该被普及智能驾驶的真实能力和局限性。
诸多疑问:拷问小米汽车也警示整个行业
小米汽车的这起事故也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的股价在4月1日午后出现显著下跌,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一位投资者坦言,自己曾因不看好雷军造车而错过了小米的股票上涨,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小米在汽车质量和安全性方面是否足够重视的担忧。“手机家电可以追求性价比,但汽车不行。”他认为,小米造车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智的观望态度。
另一位投资者则指出,小米和雷军巨大的流量是一把双刃剑,顺风时能带来惊人的销量,逆风时则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本来小米是用心做了一款好车,但曝光太过,就会给不熟悉的人一种只靠营销的感觉,一旦出了事故,反噬就来了。”
还有投资者认为,小米汽车以营销为导向的产品研发战略可能存在问题,过早推出高性能版本可能会增加事故风险,并损害品牌形象。
小米SU7的这起事故给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小米汽车已做出回应并承诺配合调查,但公众对于AEB是否生效、车门为何锁死、起火原因等关键问题的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车企更应坚守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敬畏之心。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固然令人期待,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仍需不断验证和完善。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这起事故留下的诸多疑问,将持续拷问小米汽车,也警示整个行业。(应受访者要求,周强为化名)
(来源:新黄河)